近日,有媒体报道,河池某县今年毛葡萄丰产,种植户原以为比往年有好收成,但毛葡萄成熟销售时,收购毛葡萄的酒厂却因搬迁等原因,不仅收购价格不如往年,而且限量收购,让辛劳一年的种植户,小户损失几千上万元,大户损失几十万元。

毛葡萄不像核桃,从地里摘下可以存放家里过冬等来年销售,毛葡萄一旦错过采摘期,就干瘪烂在地里。

据了解,毛葡萄产业是该县重点打造的产业之一,全县种植面积8万亩,今年预计产量1.4万吨。多年以来,1万多吨毛葡萄基本依赖当地一家酒厂收购,如果酒厂在收购季节才发出限产限量信号,让种植户葡萄烂在地里之前找到新的收购大户,对他们来说,应该比登天还难。

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种养业,是我市扶贫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运作过程中,公司是产业的计划和管理者,是基地、农户依傍的“大树”,运作顺利,则三方互利共赢,如果公司不按约定“出牌”,不仅让基地与农户利益受到损失,而且挫伤三方合作的积极性,影响产业持续发展。

同样是酒厂,丹泉酒业公司在“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上就做出了榜样。该公司根据酒厂生产需求,在南丹县规划种植高粱1万亩,500多户农户参与种植,公司负责给农户提供种子、技术、肥料,农户负责种植管护,收获季节,公司按约定价格全部收购,这样既保障农户收益稳定,又保障公司生产原料供给。

长期以来,小、散、乱,不形成规模,不形成品牌,抗市场风险能力低,是我市发展种植养殖业面临的最大困难。

为突破困境,2017年以来,我市大力推进“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即发展300万亩核桃、100万亩水果、150万亩油茶、100万亩糖料蔗、100万亩桑园、100万亩板栗、150万头(只)肉牛肉羊、200万头香猪、100万亩淡水生态养殖、100万亩长寿生态富硒农产品基地。其发展途径和目的,是要让龙头企业带动,让更多群众参与受益,形成规模、形成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产业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带动是关键。

在凤山县,今年5月以来,由万寿谷集团生产的凤山生态土鸡系列产品,在北上广深等19个大城市1000多家商场超市供不应求,其背后,是万寿谷集团在凤山县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成466个养殖小区,养殖生态土鸡1000万羽,带动9000多户农户通过参与养殖增收。同时,投资4.5亿元,建成凤山生产基地屠宰深加工产业园,可实现3000万羽的年屠宰加工能力,日产5万罐土鸡暖汤和15万袋软包装土鸡暖汤。

这就是“大树”的力量,在“大树”下“乘凉”的群众,不仅规避了风险,而且感到安全、安心和幸福。

“大树”要足够强大,才能保证“乘凉”群众的安全。前文提到某县发展毛葡萄产业,之所以让种植户伤心,一是种植户依傍的“大树”还不够强大;二是拓展市场的思路不够宽阔,把种植户收益捆绑在一棵树上,存在较大风险。

笔者认为,政府做好规划和服务,企业扩大规模,延长产业链,公司、基地、农户三方信息对称,也许是解困之道。

在河池深度贫困地区,要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该需要更多像丹泉酒业公司、万寿谷集团这样的“大树”来推动“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发展,带动更多群众通过种植养殖增加收入,走上脱贫致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