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义

七月,最美的季节里,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在十里花溪•阳塘曲骑马、观花、漂流、品尝最地道的民族风味,感受高原最古老的宗教和原生态歌舞文化。在短短的时间里这里已经成为了游客释放心灵,回归田园的梦境家园,打造成香格里拉乡村旅游的“样板”景区。

创新发展理念 打造一流的乡村旅游景区

刚成立不久的香格里拉市旅游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坚持从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发展实际出发,高点定位,统筹谋划,精心组织,抓点示范,以“全域旅游+乡村振兴”为契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以“企业发展 社区共赢 群众受益”的发展思路,不断深化与周边村落的紧密协作,打好“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两张牌,与周边村民一起攻坚克难,积极探索,并形成一条适应周边村落发展的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新路径,为如期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小康作出应有贡献。

结合当地村庄旅游资源特色,将扶贫列入旅游发展规划,对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贫困村进行指导和服务;推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依托景区地理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以差异化发展为原则,指导贫困村开发特色乡村旅游产品(琵琶肉、酥油、糌粑、酸奶、藏香猪)和田园观光、田园采摘、骑马等乡村旅游项目,并结合周边村落着力打造雪域乡村特色旅游。

结合周边村落推出特色旅游项目及商品。引导贫困村挖掘自身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农事产品等资源潜力,将农产品转化为乡村旅游商品,支持开展游客参与体验式销售,综合运用相关平台加强村落文化宣传;引导农户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以村集体为基础,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吸纳农户以转让或出租土地、房屋、马匹等资产入股参股,安置贫困人员从事管理、生产和服务。同时引导农民创业,开展农家乐接待、土特产经营等服务,拓宽增收致富渠道;积极鼓励周边村落深入挖掘乡村文化旅游资源,集中打造形象鲜明,将能够代表当地乡村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阳塘锅庄等),纳入旅游宣传营销渠道;面向贫困户开展用工就业、农产品购销等形式的帮扶,优先吸收贫困人口就业和采购销售贫困村旅游商品;开展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旅游管理的意识、发展能力和服务水平。

突出田园风光 彰显高原藏民族风情

十里花溪•阳塘曲景区,着重突出田园风光,彰显高原藏民族风情,是花与溪的生态景,情与爱的体验园。梦幻之旅从景区下码头开始,游客骑马游草甸观花海,看猪马牛羊悠闲散漫,聆听山间藏族姑娘爽朗而悠扬的歌声。到达中码头后,乘坐当地独有的牦牛船漫漂而下、乘坐橡皮艇奋勇激流或骑行自行车邂逅草甸美景。一路欣赏河畔两岸蓝天白云和七彩草甸,两岸田园菜花飘香,麦浪浮动等迷人的高原自然风光。置身其中,领略景区“长在传说中的风景,绣在自然中的画卷”的魅力;感受浓郁神秘的藏传佛教中升天台、水上升天台等习俗,远眺雪山、看神树,体验“天人合一”的田园牧歌式生活。回到下码头藏式特色烧烤品种齐全浓郁飘香,藏式特色餐色味俱佳,其味无穷。十里花溪•阳塘曲美景过目不忘,美食唇齿留香;为积攒满岸花海,换倾世容颜。

公司把各景点串成线,最终建成由点成线、由线到面,集周边特色、生态休闲养生、民族风情文化为一体的全域旅游风景线,把洒落在民间的自然风景、人为文化和传说故事打造挖掘成旅游看点。

公司深挖潜力,精心选点,着重推出了充满高原情趣的旅游项目,在马背上游草甸、观花海、牦牛船漂流、杜鹃林、远古河床、原始森林;感受着阳塘河两岸美丽的风景同时,会不时听到田间地头的卓玛、扎西唱原生态的歌曲; 河岸的灌木林中的沙棘四季变化着色彩,这里的沙棘果实鲜艳美丽,而且即使是同一种类,果实的颜色也有多样,有红色、桔红色、橘黄色、黄色等。繁茂鲜艳的果实,经久不落成为冬季沙棘林的一道风景线;还有藏獒的故事、格桑花、狼毒花、玛尼堆、经幡、藏地田园风光、青稞架、哈巴雪山、报春花海、转经桶、佛塔、天葬台等等。

来自广东的游客张先生一家在阳塘曲景区意犹未尽,他们是通过自驾车慕名来到这里的,张先生高兴的说:“来阳塘曲不仅可以领略高原风光,可以感受最纯正的民族文化,乡村旅游让我真正的走进藏民族。”

据公司负责人木春才介绍,乡村旅游是让游客在感受自然、生态、乡土、田园生活方式的同时,享受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现代文明服务。公司从实际出发,充分体现乡村文化和风土人情,凸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土风情。

开启“乡村旅游+扶贫”模式

十里花溪•阳塘曲景区的开发,最大的受益者是小中甸镇和平村和团结村的9个村民小组,以前靠山吃饭的群众如今捧起了“旅游饭碗”,他们每年不仅可以分到一定的山林、荒地以及河流等租金补偿,而且可以到景区务工,充分的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带来的实惠。

建设美丽乡村是提升改善农村落后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是大力推动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和坚实平台,香格里拉市旅游发展投资有限公司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聚全公司之力,精心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基地,目前公司完成投资500多万元对景区进行了体质改造,提升了景区吃、住、娱乐等乡村旅游元素,把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功走出一条村新景美、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的发展之路,为全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和平村胡批村民小组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落,以前村民主要收入靠种植青稞、洋芋等农作物和畜牧业,如今处于景区核心区的胡批村,旅游产业成为了新的致富增收渠道,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开始凸显。

“乡村旅游开发后荒坡野林变成了金山银山,为村民打开了一道致富的新路子,我们每年不仅可以领到一定的补偿金,而且村民可以到景区务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最主要的是旅游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村里的酥油、奶渣、洋芋等以前很难卖的产品,现在都可以卖给景区,旅游给我们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平村委会主任尼布如是说。

和平村江给村民小组村民拉茸吹丹一家是精准扶贫户,乡村旅游开发后,极大地改变了他们家贫穷落后的现状,加快了脱贫步伐,他在景区里务工,每月可以领到2500元的工资,加上各项补贴,出售土特产每年收入在4万元左右。

据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优先照顾整个和平和团结村委会精准扶贫户的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设立服务员、保洁员、保安、演艺员、讲解员等岗位的形式,带动当地30个农民劳动力就业,以选择性的培训当地农民,提高当地农民的劳动技能,让广大当地群众在景区开发过程中受益,加快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农民则依托当地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参与乡村旅游经营,通过对优势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经济发展、群众致富、公司赢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