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民生工程、发展机遇来抓实抓好,通过在全市率先开展“五同”活动、率先实现帮扶体系“全覆盖”、率先创办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园和贫困户增收产业园等举措,磨好脱贫攻坚之“尖矛”,有效破解贫困群众后续发展、易地扶贫搬迁户稳定增收等难题,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8月29日上午,在环江县川山镇塘万村的村级稳定增收集体经济产业园,塘万屯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韦卫群正在进行育苗工作。从今年4月份开始,韦卫群每个月在这个家门口的产业园务工10天以上,收入超过1000元。

“家里面4口人,老人家身体不好,丈夫患病行动不便,小孩也在读大学,能就近务工挣钱,挺不错的。”韦卫群说,除了在产业园务工,其余时间做农活或就近找别的零工。

事实上,这个产业园在建设过程中的劳工以贫困户的劳动力为主,为当地提供100个固定岗位,目前每天用临时工50人以上。据了解,环江村级稳定增收村集体经济产业园按照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要求创建,塘万产业园,通过土地流转,种植总面积2500亩,计划投资6000万元,主要种植沃柑、金秋砂糖桔、青皮红心柚等优质水果。目前,已完成种植1900亩。此外,还有3个村集体经济基地(大沙坡沃柑红心柚基地36个村1800亩、古宾村沃柑基地12个村600亩、龙岩食用菌基地5个村100亩)均已完成种植和创建。

全县145个行政村(社区)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四个100%”:100%行政村(社区)成立村民合作社;100%村级集体有产业项目;100%行政村投入产业扶持资金;100%村级集体经济有收入。“村集体经济扶贫产业园覆盖103个行政村(含贫困村),每个村配套资金50万元。”川山镇人大副主席蒙昊介绍,产业园采取“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基地+村民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持运营新模式,打破乡(镇)、村之间行政区划和地域限制,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要素的合作,集中连片开发,多方共赢,开启“跨地经济”发展模式。

而在川山镇何顿村大沙坡,环江万亩现代特色林业扶贫油茶产业园雏形渐现。该产业园是该县2018年“十大百万”高效农业标准示范区重点建设项目,也是全市2018年-2020年“十大百万”产业扶贫工程重点推进项目。按计划,该产业园将新造油茶示范林1万亩,种植后第4年开始开花结果,年亩产茶油5~8kg;第6年达产,年亩产茶油30kg以上,预计年产值0.5亿元以上。

“产业园吸纳全县脱贫户1万户3.7万人,是全县脱贫户后续扶贫产业园,确保每户脱贫户2018年起纯收红利0.15万元以上,纯收红利期限为期10年。”据环江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工作人员介绍,该产业园还将辐射带动全县143个村(社区)发展种植油茶1万亩以上,解决当地农村劳动力长期就业500人以上。

在全市率先创办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园和贫困户增收产业园强化扶贫成果,仅仅是环江县今年脱贫攻坚的亮点之一。

早在今年年初,环江县通过立即组织见面会、限期完成“五同”工作(同照一张全家福、同劳动一天、同吃一餐饭、同搞一次全屯清洁卫生大扫除、同开一次全屯会议)、明确 “六帮”(帮选准脱贫途径和制订脱贫项目实施计划、帮落实扶贫政策和协助办理各种扶持资金、帮落实动员参加各种技术技能培训和技术指导、帮脱贫项目实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其他普惠政策扶持服务、帮宣传扶贫政策惠农政策和采集相关信息、帮转变观念和脱贫达标)责任制等措施,要求包村帮扶单位做到落实村级规划实施、落实政策宣传、落实增收脱贫、落实村貌改造、落实组织建设,在全市率先开展“五同”活动,提升群众满意度。此次活动共发放慰问金和慰问物品折价205万元,召开座谈会5000多场次,办好事实事6078件。

同时,143个行政村不仅按上级要求在60个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83个非贫困村按同等条件也选派第一书记,全县共派出驻村第一书记143人、驻村工作队员543人,在全市率先实现帮扶体系“全覆盖”。

此外,组织部门制定并下发相关文件,明确驻村干部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抓好本村发展、提升治理水平四大职责,要求驻村第一书记做好吃透上情掌握下情、当好基层党建“主心骨”、当好扶贫的“勤务员”、当好发展本村经济“操盘手”、当好村级治理的“助推者”等五件事,推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顺利开展。

易地扶贫搬迁是环江县脱贫攻坚的重点工作之一,该县“十三五”建档立卡易地扶贫搬迁规模为18625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27.9%。为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有保障”,该县出台住房、就业和创业、产业扶持、社会保障、土地政策、户籍、特困户扶持以及《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服务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工作方案》等7个后续管理办法,以靠产业、靠企业、靠商业、靠务工为依托,确保入住搬迁户户户有收入,力争把移民搬迁工程打造成民族团结工程、安居乐业工程和生活幸福工程。

8月28日,环江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城西安置区,谭江浩来到小区“服务中心”时,工作人员小覃正在给群众办理业务。“麻烦帮忙看一下我家的水管”“请帮我把电闸给拉上”……随着搬迁户陆续迁入,小覃的工作越来越忙了。

据悉,城西安置区共建安置房45栋2322套,约可安置9000人,目前一标已建成安置房27栋1338套,全部完成简易装修并达到入住标准。从今年7月中旬开始,该安置点已向1238户群众发放钥匙。

就在这一天,谭江浩带着母亲和家人从水源镇上南社区上圩屯的老家,正式搬进了安置区的75平方米的新家。“人搬过来,心也要跟着搬过来。”谭江浩说,早先她曾到广东等地打工,因为要照顾家里面的老人,前两年回来了,“安置区每栋楼下都预留了扶贫车间的场地,以后下个楼就能上班,生活会越来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