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 芳 周沁蕾

王明花的服装厂很显眼,就在公路边十来米处,一下车我们就看到了。

服装厂不大,约莫五六十平方米,站在门口朝里望去,各式各样的绣品映入眼帘,绚丽丝线在衣服、布包、鞋子等物件上描绘出生动精美的图案。3名绣娘正在飞针走线,一个身着蓝黑色镶边刺绣衣服的妇女走过来,弯下腰与她们谈论着什么,大家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那弯腰的妇女便是王明花,今年35岁,是六枝特区月亮河乡补雨村石头寨人,她从小跟着家中长辈学习布依族刺绣,2006年离开家乡远赴浙江,在一家纺织厂打工。

“每年回来呆一段时间,然后又出去。”王明花感慨道,直到2016年年底回乡,她了解到现在民族手工刺绣产业很有前景,便产生了创业的想法,并于去年9月注册成立虹扬民族服装加工厂,结束了打工生涯。

从最开始的单干到招工3人,王明花用了5个月,这几个月来,靠着熟人定做民族服装,她的生意小有起色,平均每个月有八千元左右进账。然而,要想做大服装厂,还远远不够。月亮河乡一个月只有三次赶集,在集市上售卖收效甚微,王明花也去过安顺的批发市场询问,但得到的都是“不需要”的回答。在偏居一隅的农村,客户哪里来?市场怎么扩大?她有些迷茫。

“今年二月份,市妇联的一个领导跟我说,让我考虑电商销售。”当时的王明花对“电商”两个字全无概念,也从未想过利用互联网去发展服装厂,经此一点拨,她和女儿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开起了微店。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刚开始微店仅有一千多元收入,但王明花并未气馁,通过女儿在微信朋友圈的坚持推广以及购买者的“晒”图宣传,微店的经营慢慢走上轨道。

“上个月一家昆明的饰品店通过微信跟我预订了20个木偶,9月底前交货。”王明花说,如果昆明的销量好,就能达成长期合作,也打开了第一个外省市场。

“网上销售确实方便,不受地域、时间限制,对服装厂的扩大经营很有帮助。”如今提到“电商”,王明花满是赞誉。她说,现在微店每月有两万元左右的利润,占服装厂总收入的三分之二。

从“试一试”到“主力军”,短短四个多月的时间,王明花触“电”迸发出的火花为服装厂的发展照亮了前程,也改善了一家人的生活。正在上大二的儿子每个月的生活费不成问题;工作的女儿遇到困难也可以帮助;丈夫对自己刮目相看;今年六月买了一辆车,进货和出门更方便了……细数着这些变化,王明花露出了笑容,“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和尊重,我更加自信了。”王明花说,创业这条路她走对了。

服装厂生意红火,受益的还有员工。王明花招的3个员工都是当地村民,他们的工资是保底加提成。卢胜秀家是石头寨的贫困户,她对目前的工作很满意,她一边忙着手中的刺绣活一边说: “在这里工作,方便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一个月有两千左右收入,不比在外面打工差。”

不到一年时间,服装厂销售额增长近四倍,对于下一步计划,王明花思路明晰,“等过两天再招两个人,教会他们使用刚买来的电脑绣花机,然后我就能抽出空来好好学习一下有关电商经营的知识。”王明花说,等以后服装厂扩大一些,还考虑再开一个淘宝店。

除此之外,王明花还计划改进服装款式,将民族刺绣与日常服饰结合,以此来赢得市场,带动更多当地贫困户就业。

最后,我们问她,为什么给自己的民族服装厂起名“虹扬”?王明花腼腆一笑,说:“就是想为弘扬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