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以来,因为家长拒送子女上学,河池市一些乡镇政府在劝说无效后,把不担责的家长告上了法庭,引发出15起“官告民”案子。

一直被视为观念不怎么时尚的落后地区,在一个月时间里,“官告民”案子一件连着一件,这在广西历史上前所未有,在全国也十分罕见。

罕见显珍贵,反常即新闻。河池“官告民”确实有些悖逆常理,突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式。古往今来,穷不与富斗,民不与官斗,在人们的印象中,古代的“民告官”大多充满着剧情色彩,“官告民”的故事其实也就是传说罢了。旧时讲的是以官为本、以官为贵,官府和官员掌握着民众的生杀予夺大权,民与官斗无异于鸡蛋碰石头,到头来还是官府说了算,也就是逢场作戏罢了!

以古喻今,今非昔比。河池“官告民”系列案子与旧时的官民矛盾的处置,形成了强烈反差,可以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

可以想见,小孩不愿读书,家长无动于衷,手中握有大权和利益分配的政府,是可以借助手中的行政权力让民众低头的,但是河池“官告民”案子涉及的政府和官员,并没有那么强势,而是仰视公平正义,寻求通过司法部门的仲裁来控辍保学。这恰恰是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的生动写照,凸显了浓浓的民生情怀,彰显出正己爱民的良好官德。

敬畏往往是自觉的开始。在这些案子中,秉公裁定的法官和敬畏法律的家长们同样值得点赞。巡回法庭走向乡村,数以百计的群众围观旁听,政府官员和失责的家长面对面说事论理,时有面红耳赤,绝无以权压人,法官不偏不倚,这是最好的义务教育警示课堂,是敬畏法律、充满阳光的温馨画面。敬畏法律使得15起“官告民”案子圆满解决,辍学的孩子返校有望。

凡事一分为二。尽管“官告民”案子赢得了一片叫好声,但也不至于到了一好百好的地步,案子的背后仍有不少隐忧:案子涉及的辍学孩子全部出自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今后扶志、扶智工作增加了难度;重男轻女的观念和父权思想仍在作祟,女孩辍学状况堪忧;一些家长“等靠要”思想严重,一味把送子女读书的义务推给政府和学校。

养不教父之过,父母送子女读书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今非得板着面孔对簿公堂,这样的案子多了那就意味着不合格不担当的父母多了,因为用法律手段来控辍保学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并不是最佳的解决选项。

值得警醒的是,这些“官告民”案子最大的痛点和难点并不全在家长身上,而是不少孩子对读书了无兴趣,小小年纪就想着打工赚钱去了,有读书不如打工的倾向。这一倾向暴露出农村学前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缺少关爱,以及农村校点布局、管理、教学质量等诸多问题,要知道培育不了兴趣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而那么多未成年孩子能够进城务工,则说明劳务市场仍存在违法用工的空间。

自古寒门出骄子,一位大学生可以让一个家庭摆脱贫困,一位文盲或半文盲有可能传导贫困的基因。当下广西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的控辍保学活动,乃明智之举、长远大计,应该竖指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