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是媒体工作室的人员,工作偏重于媒体的技术应用和视觉呈现;如今,我将主攻采访和新闻撰写,跨界程度挺大的。我喜欢这种跨界。

在我的第一印象中,重点报道组的工作应该是每次重大事件发生时,我应在第一时间扛上相机、拿着纸笔赶赴现场,当好记录人。我的第一次赶稿就发生在报到第二天。

5月1日,“泰康站”更名为“杜尔伯特站”,对于全县25.5万人来说,这次更名意义非凡。此刻,我们重点报道组来到泰康镇。

我兴冲冲地跟随师傅采访了当地的政府官员、企业家和市民,亲历了新闻报道在形成之前的素材采集工作。过去,我是新闻产品的消费者,这次,我成为了生产者。

结束采访,我返回哈尔滨的家里,已将近晚上8点。洗漱、快速地吃饭,打开电脑,导照片,翻看采访资料和速记,我却感到了茫然。可以落笔的思路扑面而来,让我无所适从。没有思路不好,思路“多到乱”也不好。可见,选择太多其实是另一种限制。这与文字功底没有关系,而与新闻敏感度、信息整合能力有关,这也是我亟待加强的素质。

带着以上的思考躺下后,做梦都是采访的回放。思考、回忆、焦虑、自我鼓励、自我审视,这一晚,我跟夜班出租车司机一样无眠。

早晨4点,我一下子醒了!这一刻的感觉又和出租车司机的清晨一样:欠着公司的份子钱。此刻的我,欠着2000字的通讯。

我打开电脑,赶紧把想好的文字飞速敲打出来。重新再捋一遍,删、改、添加、回看资料。多年前的寒暑假,临开学还没有完成作业的惊心动魄在这一刻又上演了。还好,稿子赶出来了。

到了单位,师傅看了我的稿子,提出了修改意见,我马上开始了修改。至此,我才完成了新闻报道策划、采访、整合、落笔、修改的全过程。这时,我感到压力在慢慢地与身体融合,一部分转化为了动力,另一部分提醒我前路漫长,这只是开始。

传媒是一个很大的领域,它的任何分支都足以形成一个产业,在这样庞大的知识体系面前,从业两天的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采访和写作是两个基本动作,面对充满变数的未来,基本动作能保证我不摔倒,却不能让我快速奔跑。要想跑起来,快起来,唯有依靠文化和经历,这其中包括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个人对文字的感悟,融入基层的感同身受,无数个不能安眠的夜晚,以及“我今天必须写点什么”的持续冲动。

除此之外,作为新人,我绝不会忽略“勤”字,它左为严谨,右为努力,恰好粘成了新闻行业的一字诀,也是鞭策我成长的极简座右铭。

我现在还记得4月25日的迎新会上,媒体中心领导强调:“永远不要忘了拿起笔时的初心,以及对文字的热爱。”是啊!我爱文字,尽管它有时候是很难缠的家伙,思路和线索暗藏在创作冲动里,却不让你一把抓住他,但是,这咬文嚼字、精工细作,不正是“匠人”精神的实质吗?

我要做的就是一个持笔的工匠,以键盘为工具,敲敲打打,妙趣横生,用无数个字符记录历史,并向这个给我饭碗的企业、向刚上路时的初心、向拥有无限可能的未来,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