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就有一个梦想,梦想着自己长大后能成为一名作家,写出被众人认可的文学作品。
而在追逐梦想的路上,父亲是我的启蒙老师。小学时,我就读于父亲工作的新福中心小学。四年级时,父亲当了我的班主任。他对别的同学都很和蔼,但对我却特别严厉,稍微有点错误他就会毫不留情地批评我。当时我很不理解,曾和他耍过不少次脾气,但现在想来,原来他是望子成龙心切啊!特别是在学习语文上,父亲注重让我搞好日常学习积累。当时家里没钱,自然就买不起太多的书,父亲便帮我从别人那里借来一些人家看过的作文和文学刊物让我读。渐渐地,我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也提高了。
记得一次,父亲布置的作文作业是:记一件自己难忘的事,我写的是元宵节看烟花的事。作业上交后,父亲问我,这作文真是你写的吗?我说是啊。他没说什么,很郑重地在我的作业本上批了个98分,然后在全班朗读了我的作文,同学们都羡慕我作文写得好。其实他们不知道,这是爸爸对我精心培养的结果,也是我常年累月不断学习的结果。父亲在家里经常给我开“小灶”,为我补课。
当然,这其中也有遗传因素,比如父亲爱读书、文章写得好,我也一样;他的字漂亮,板书(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都在全乡教师中名列前茅,而我的字写得也不差,这些真得感谢父亲。
小学的时候,我学习成绩在全乡里非常优异,每次竞赛都能得奖。而我最为关注的则是父亲送我的奖品:一支钢笔或是一本故事书。一次竞赛我发挥失常考砸了,被父亲教训了一顿,他说,这次去县里学习不带你去了。一想到不能去我最喜欢的新华书店,我委屈地哭了。不过,让我惊喜的是,父亲回来时竟给我带了一本故事书。看课外书不但没有影响我的学习成绩,反而增加了我的阅历,使我比同龄的孩子懂得更多的事。那时只是喜欢看书,没想过自己以后写的文章也能出书、上报纸。
长大后,我只身到南方求学,经常和父亲书信相通,他总是在信中叮嘱我注意身体,好好学习,有时间出去玩玩,到名山大川见识一下,开阔视野,对写作也是有帮助的。其实他从来没有出过远门,三十多年的教书生涯中,他最牵挂的便是那三尺讲台和他的学生,在这个舞台上他挥洒着青春。他的学生桃李满天下,但他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出去走走,更多的是将自己的爱心倾注在了孩子们的身上,他希望孩子们能象成长的雏鹰,早日搏击长空,飞向远方。
后来我成了家,工作也忙起来,回去看父母的次数也屈指可数了,打电话时告诉父亲我又发表文章了,他会高兴地说,孩子,喜欢写就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好地悟悟,对你有好处。
四年前,父亲突发疾病永远地离开了我,但他激励我的话语却时常在耳畔萦绕。时至今日,无论自己收获多少都已淡忘,但孩提时父亲谆谆的教导,在脑海中却依然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