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董宏涛

西安动车段调度科应急台动车组机械师、“宏涛动车难症诊疗组”“董宏涛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1969年出生,1992年入路,先后获得陕西省技术状元、全路技术能手、全路百名学习型党员标兵、陕西省劳动竞赛标兵、火车头奖章、全路优秀共产党员、全路劳动模范、三秦工匠、铁路工匠等多项荣誉。他负责的“董宏涛劳模创新工作室”是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先后被授予“陕西省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火车头劳模创新工作室”等。

夜阑人静,一团灿亮的灯火照耀着夜空。

“那是灯桥,方便动车组夜行。”西安动车段调度科应急台动车组机械师董宏涛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深情凝视着那片光亮。那里,奔劳一天的动车组已“回家”休息。

这是5月的一个子夜。据介绍,当天,10万多名乘动车组出行的旅客陆续安全抵达,董宏涛始终在应急台监护着动车组安全。

董宏涛是全路首批动车组机械师,是拥有26年车辆检修经验的高级技师。2011年以来,他带领团队科技创新,取得成果19项,其中获得国家专利5项,今年又有4项成果申报了专利。2015年至今,他平均每年取得国家专利2项至3项。

万家灯火明——为旅客兑现一个“万无一失”的安全承诺

西安动车段坐落在古城西安草滩八路,属于离钟楼几十公里远的远郊。董宏涛说:“我才来这里上班时,周围全是庄稼地,有天下班晚了,硬是走了40多分钟才坐上车。”

董宏涛是陕西高铁乃至中国高铁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

2007年,西部地区首列“D”字头列车在陇海线西宝提速段顺利运行,时速200公里,时称“西部第一速”。董宏涛为首列动车组的随车机械师。

2010年,郑西高铁开通运营。这是中西部地区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董宏涛担当了首趟列车的值乘。

2013年至2014年,西宝、大西高铁西安至太原段相继建成,西安动车段成立,董宏涛始终坚守在草滩八路。

2017年,宝兰、西成高铁接连投用,董宏涛在应急台当“台长”,运筹斗室、掌控万里,护航动车组奔驰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

11年来,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的动车组从1组发展到126组,运行从宝鸡一个方向辐射到23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动车运用所能力从2线2列位扩展为10线20列位,管内高铁从无发展到844公里,董宏涛一直是一名动车组机械师。

11年里,郑西高铁上曾发生的一幕令董宏涛今生难忘。这一世界上首条修建在大面积湿陷性黄土地区的高铁,开通运营翌日就遇到了雨天。

“当时,一列从郑州开往西安的动车组5号、6号车厢有异常声音,咯噔咯噔响。我当即呼叫司机停车。”董宏涛回忆道。大家下车一检查,发现两节车厢的车轮出现擦伤现象。面对突发情况,随车机械师和厂方技术人员仔细研判,最终确定列车按120公里时速限速运行。董宏涛说:“我和工友坚守在抖动最厉害的6号车厢,守护旅客安全和列车安全。”

这趟列车从区间行驶到就近车站后,立即将600多名旅客换乘到热备车上。旅客们全部安全离开后,机械师仍守在原来列车上,监护动车组入库检修。后来,西安局集团公司下发奖励通知,称董宏涛以事业心和责任感“防止了可能发生的行车事故”。

确保旅客安全万无一失,是铁路人的使命,也是一个承诺。动车组风里来、雨里去,总会遇上突发情况。面对险情,董宏涛坚持“车在哪里、人就在哪里”。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兵”,等列车和旅客安全到达终点,董宏涛才觉得心里轻松点。

动车组机械师有随车的,也有在库内检修的。2007年至今,董宏涛和工友们车上车下检修动车组累计达12.7万多组(次),组组安全无忧,次次安全抵达,兑现了“万无一失”的安全承诺。

26年磨一剑——以钻研编织一个从跟跑到领跑的火车梦想

“老董最大的特点就是爱钻研。以前他不擅长看电路,常追着我问,现在我会的他也会,但他钻透的知识我不一定了解。”和董宏涛认识了16年的西安动车段安全科技术干部刘强说。据他回忆,跑车时老董也背着业务书,在列车到站入库停放的十几个小时里,其他人都在休息,只有老董在看书。有一次刘强醒来,看见老董歪着身子睡着了,右手还抱着本书搁在胸前。

“跑车”,是检车员和随车机械师的口头禅,他们和旅客一起登上车,随时发现和处理在途运行问题,如幕后安全保镖。

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旅客们还希望火车既快又舒服。这也是董宏涛的梦想。

董宏涛1992年从部队退伍入路,26年以来,始终觉得有一种动力一直激励着自己奋勇向前。以前一次在西安站检车时,两个外国人指着时速标识,用不熟练的汉语问他是什么意思。董宏涛应答后,随口问他们国家的火车时速最快能到多少。外国旅客回答“300公里”,令董宏涛十分吃惊:“中国的火车何时能赶上啊!”后来,他迫切地想学习更多知识,努力考上了兰州交通大学机械自动化专业,脱产学习两年。

靠勤学苦练,董宏涛多次在段、车间举行的技术比武中获得第一名,并在西安局集团公司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全能第一名。2007年,38岁的他通过竞聘成为全路首批动车组机械师。

26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不管是上车值乘还是下车检修,董宏涛都在和火车疑难杂症“死磕”。

研磨子是专门清除动车组车轮杂质的易耗器件。然而,在库里卸装研磨子时,因空间狭小、没有专用工具、眼睛看不清,机械师们用钳子操作时,成功率低、安全性差,还常发生皮肤擦伤的情况。

去年,董宏涛带着工友们进行科技攻关,在研讨中碰撞创新火花,提出研制专用工具的金点子。在选择控制方式时,有人说用液压式,因操作复杂被否定了;有人说用电控式,又因使用多芯电缆不方便再次被否定。董宏涛突然联想到摩托车的刹车线,和工友多次论证、试验,研发了CRH2型动车组踏面清扫器自动排气专用工具。这项成果使作业时间缩短至5分钟以内、作业人员由3人减至1人,在今年申报了发明专利。

曾随车值乘多年的刘强,称董宏涛团队“把随车机械师的双手完全解放了出来”。以前,机械师老是提着工具箱处理突发情况。董宏涛带领团队研发了多功能动车应急处置背心及腰带,将17种工具有序装在背心口袋或腰包里,极大提升了应急处置效率。这两项成果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

2015年至2017年,董宏涛团队研发的多功能测量尺、动车组救援用32芯线电气连接器插头拆装专用工具、受电弓气管圆螺母快速安装扭矩扳手等成果获得5项国家专利。如今,再说起火车时速,他的腰板挺得笔直:“中国高铁领跑全球,‘中国速度’世界领先。”

一片赤子情——在遗憾中补写一种忠孝两全的男儿担当

回顾26年的铁路生涯,董宏涛用“笨”字形容自己,但西安动车段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文卫锋却评价他是全段的“宝”、动车组安全“守护者”的带头人。

“在脑子里看车”是董宏涛练就的一个最笨、但是保安全最有效的绝活儿,他能把车辆空间模型、上万个零部件在脑子里组装起来。

“我脑子里装着车,其他人和事就很难放心上。”因为一心不能二用,董宏涛认为自己太笨了。

在动车组激增的关键时期,西安动车段相继成立“宏涛动车难症诊疗组”“董宏涛劳模创新工作室”,董宏涛都是带头人。一次,一组动车组报接地故障。他和厂方技术人员查了一夜,故障没“现形”。第二天晚上,他刚回到家又接到通知,该动车组一出库即报警,须连夜排查。已“白加黑”连轴转了30多个小时的董宏涛赶回单位接着干。查到后半夜,人困得靠在柱子上都能睡着,脸都变青了。直到天色泛白,他们才终于找到了故障点:在一块上了十几颗螺丝的底板上,一颗螺钉长了1毫米,顶破了电线外皮。

董宏涛是一名有28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哪里有需要,他就去哪里;哪里有困难,他就冲在前。诊疗组成立以来,他们先后破解难题300余个、排查故障近2000件。2015年应急台成立后,他带着大家处理了200余趟动车组运行途中的突发情况,为随车机械师提供了近千次技术支持。他还连续担任5届西安动车段备战中国铁路总公司技能竞赛的主教练,培养出9名机械师获得陕西省技术状元、陕西省技术能手、全路技术能手等称号,60多名机械师成为业务骨干。

此前,董宏涛的岳父得了癌症,做手术发现已到晚期。那段时间,只有董宏涛的妻子高维日夜在医院守护,难免对他有些责备:“以前家里没啥大事,宏涛回家少也就算了,但老人住院一年多,直到去世,他都没有在病床前端过一次饭、守护过一晚。老人病倒前多疼他啊!他一去,老人就把好吃好喝的给他。”

董宏涛错过了照顾病中的岳父,也错过了女儿的成长。从小学到高中,他没有给女儿开过一次家长会,一家人也没出去旅游过。去年,上大四的女儿开始在外实习,他才突然意识到自己永远错过了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

“现在机械师队伍培育起来了,5月份单位专门给我放了一周假,我准备带着老人、妻子去自驾游,弥补对他们的亏欠。”董宏涛说。

董宏涛的“笨”,其实是一种执着的信念,一个守护者的赤胆忠心。如他守卫的动车组,只要在路上奔跑,唯一的执念就是奋勇向前、当好先行。

采访手记

执念一车 追风逐梦

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26年来,董宏涛把列车的运行安全、快捷作为自己的奋斗梦想,执着追梦几十年不动摇,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一个动车组机械师的职业追求。

董宏涛为梦想而坚定笃行,在关键时刻,坚持“车在哪里、人就在哪里”,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万无一失”的安全承诺。他为梦想而顽强奋斗,入路26年,勤学苦练26年,精通动车组检修技术,并无私地传授给工友们。他为梦想而不断创造奇迹,坚持科技创新,围绕现场难题进行攻关,获得了一项又一项国家专利,用非凡的业绩诠释了当代铁路人的奋进之路。

董宏涛在动车组车侧仔细查找故障。王曙天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