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芳特约记者王志刚张建文/摄

33岁的莱钢设备检修中心型钢炼钢检修部技术员陈传盛,工作10余年来,面对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有责任、有激情、有担当,持之以恒地推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自己申请专利50余项的同时,带出了一支具有创新性思维的技术团队,掌握了一批新技术,为企业创新创效和转型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被大家称为黄大年式的“青年科技先锋”。

日前,曾荣获首届“齐鲁工匠”提名奖、“山东省创新能手”的陈传盛又荣获了“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这一国家级荣誉称号。

(一)

2007年,安徽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的陈传盛走上了液压设备维护岗位。然而,枯燥、单调的日常加油、紧螺栓等工作,让陈传盛感觉自己就是一名“加油哥”。自己的价值在哪里?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那一段时间,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陈传盛陷入了茫然。

一件小事让陈传盛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工作中,他和同事们经常要清理设备的回油滤芯,这活儿又脏又累又繁琐,每次至少要忙活两到三个小时。陈传盛就琢磨着怎样创新提高工作效率。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设计了一种消磁式回油过滤器,工作效率提高了4倍以上,大幅减轻了同事们的劳动强度,大家都对他的创意赞不绝口。这让陈传盛很高兴,也让他找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创新是自己的特长,也是企业当前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以己之长服务企业发展,是工作和事业的最佳结合点。

运用在大学里所学的“每日一观察,每日一设想”的创新思维方式,陈传盛首先把“创新”的着眼点放在现场设备和检修方法的改进上。他广泛收集关于现场设备优缺点及需要改进方向的资料,从问题出发,利用创新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为寻找高温液压缸故障解决方案,在半年时间内,陈传盛利用工作之余搜索了约500份文献资料,提出了“用内冷却传感温度建立预警数据库的故障预警”方案,一举解决了高温液压缸故障频繁的问题,创效达90余万元;他利用空间分离原理设计的液压站二用一备三筒过滤器,使过滤效率提升66.7%,成本降低50%;更换夹送辊下辊道,由30人3天减少为20人26小时完成;转炉活动烟罩分割更换,由80人15天减少至50人5天完成;转炉护板更换,由30人3天减少至20人1天完成……

6年间,勤于钻研的陈传盛充分运用精益管理先进理念、工具和方法,结合六西格玛、TRIZ等创新方法,共申请创新技术专利50余项,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这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显著提高了检修效率,有效改善了职工工作环境,为企业创效达2900万元。

当初稚嫩的“加油哥”成长为在莱钢科技界小有名气的“专利达人”。

(二)

设备检修中心是莱钢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产物,新一轮改革的特征之一,就是要围绕“专业化、替代化、市场化”的战略目标,提高市场竞争力。但人员不足是制约设备检修中心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一大难题。

“人少活多,每天从早忙到晚也干不过来,活越攒越多。”

“精力都在日修维保上,哪还有精力去搞替代、拓市场?”

如何解这道难题?此时担任检修部技术组长的陈传盛认识到,企业发展,不是搞几个新技术、新方法这么简单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要敢于打破常规、突破现状,通过由粗放管理向精益管理的转型,来实现效率和效益的提升。

“思维方式不转变,转型发展就无从谈起。”陈传盛开始把创新的视角延伸到管理领域。按照“提升效率、做小维保”的工作要求,他打破传统的维保思维,充分发挥“大数据”作用,采取“项目分解,分类施策”及设备区域承包等创新性措施,大幅提高了检修部的运维保障水平。检修部从过去职工每月出勤加班天数过半、每次定修还要申请七八十人的外援,到现在实现了维保项目零积压、零外援。

人员优化出来了,大家就有了去开拓外部市场的机会和能力。陈传盛所在的型钢炼钢检修部,2017年的创效产值突破了1000万元,是该中心拓展市场最多、创效产值最高的单位,成为莱钢维修体制改革的标杆。

“创新不只是一种思想,更应成为一种习惯。”尝到甜头的陈传盛意识到,只有让每一名职工都把创新贯穿到工作中,企业的创新驱动才能更好地驶入发展快车道。

“创新并不神秘,‘工作+改善’就是创新”。在陈传盛的不断鼓励和带动下,许多一线职工也纷纷加入到创新创效大军中。转炉钳工提出了改变转炉道轨支撑板结构的建议,既降低成本,还提高了导轨稳定性;精炼电工提出增加联动装置改变限位位置的建议,大幅提高了设备使用寿命……

这些实用小发明、小创新看起来不显眼,但非常实用,许多职工通过创新实现了综合素质的再提升。

(三)

创新就是走一条没有走过的路。陈传盛的创新之路经历了诸多坎坷。

2013年,设备检修中心从各个生产区域挑选了十几名技术员进行对调,陈传盛是其中之一。和其他人不同,当时的陈传盛在轧线区域已拥有11项专利,正干得风生水起。到陌生的炼钢区域,意味着他要放弃现有的一切,从零做起。

“放弃自己熟悉的区域的确有点不舍,但企业发展需要熟悉全工序的技术员,咱就得积极响应。”面对企业改革和自身利益的冲突,陈传盛选择了服从安排。

陈传盛不善言辞,与人沟通是弱项。更换区域后,检修部安排他担任检修组织工作,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虽然自己的强项是搞研发,但为了企业发展,他放弃“小我”,积极改变,适应工作。

检修工作不好干,苦脏累不说,常常加班加点,赶上年修、定修、抢修,更是辛苦。陈传盛不怕苦、不怕累,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今年7月,连日酷暑,陈传盛组织1号转炉维修工更换转炉溜槽,当施工接近尾声时,转炉突发移动段漏水故障。虽已经连续作业20多个小时,但满身疲惫的陈传盛没有丝毫犹豫,马上组织抢修。现场制定施工方案,监督施工措施落实,检查施工质量,这一干又是10多个小时,等他离开现场,已是30多个小时没合眼了。

忠孝难两全。一心扑在工作上的陈传盛,经常疏于对家人的照顾和陪伴。父亲患有尿毒症,需每周两次到医院做透析,大多是母亲和妻子前去照料。今年5月份,检修部争取到莱芜某钢厂的检修项目,陈传盛二话没说加入到检修队伍中。这期间,母亲身体也出现了问题。虽然心里有深深的挂念,但因工期紧、任务重,近半个多月的时间,陈传盛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

“企业正处在改革转型关键期,我们必须心有大我,把责任扛在肩上。”陈传盛说,未来,他将继续沿着创新之路砥砺前行,为企业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