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一湖汽,每隔6分钟,就有一辆搅拌车下线。

搅拌车是三一湖汽一张亮眼的名片:2011年,产销量突破万台,成为国内第一品牌。目前,三一搅拌车在国内绝对市场占有率达23%,连续5年市场占有率第一,国际市场占有率同比增长30%。

湖南汽车制造厂,是三一湖汽的前身。它也一度辉煌,由其生产的“湘江”牌汽车遍布大江南北并出口亚非多国,还带动成立汽车配件生产厂50余家。但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该厂光芒黯淡下来,最终沦落至停产关闭。

是金子总会发光。2003年,我市引入机械制造巨头——三一重工组建三一湖汽。朝气蓬勃的三一湖汽突出产品差异化,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走市场化道路,收到良好效果。如今,三一湖汽成为邵阳工业的又一领军企业。

湖南汽车制造厂由盛转衰,再改制突围复兴,正是邵阳工业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有过“长衡株潭邵”历史排名的辉煌,经历过工业街变“失业街”的日子,“十二五”起,它又扬起逆势上扬,赶超进位的风帆。如今,它正以复兴者的昂扬姿态,一路高歌奋进。

●体制改革改出新活力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邵阳,是全省经济大市和工业重镇,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六分之一,经济总量排全省第五位。全国41个工业门类,邵阳就有39个,其中印刷机械、纺织机械、医药化工、液压件、航天工业等支柱产业在全国叫得响、全国有影响。邵阳曾经生产或拥有全省第一辆汽车、第一台计算机、第一台洗衣机、第一台印刷机、第一台纺织机、第一台电风扇、第一支钢笔、第一包洗衣粉,中国第一个民营经济试点县、湖南省第一个财政收入亿元县。

斗转星移。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起,因自身体制机制缺陷及与市场经济体质不相适应,邵阳工业发展逐步滑坡,陷入低谷:经济效益多年名列全国同行业前列的液压件厂好景不再,曾经名声大噪的湘印机跌出全国“三强”,红日机械厂、矿灯厂等先后撤出邵阳,曾经红透邵阳半边天的工业街一下成为“失业街”。

到2002年,邵阳工业总量退居全省11位,从先发沦为后发。

必须突围!对此,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为之夙兴夜寐,殚精竭虑。通过反复思考、论证,市委市政府认为,要重振邵阳工业经济,必须首先突破制约邵阳工业发展持续做大做强的体制障碍,以体制创新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邵阳工业新崛起提供强大支撑。

搞活国有企业是振兴邵阳工业的突破口。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外地学习取经,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打一场动产权、动职工身份的国企改制攻坚战。

一场以“两个置换”为主要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在全市工业企业迅速展开。2001年初,我市通过引进域内外民营资本,率先在邵阳化肥厂、邵阳纺织厂等企业实施“两个置换”改革,即“引外促内”企业改革。随后,这项改革迅速推开。至2004年底,全市国有集体企业累计完成改制483家,盘活存量资产43.3亿元,引进资金51.55亿元。通过改制,湖南汽制变身为三一湖汽,邵阳酒厂变身为湘窖酒业,市制革厂变身为立得皮革……一批支撑邵阳工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应运而生。

邵阳工业在广纳外来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中重新振兴。邵阳外向型工业经济成为全省市州中的“黑马”。2005年1-11月,邵阳外贸进出口8754万美元,同比增长88%,其中出口8445万美元,同比增长102%,增幅在全省排名第二,出口总额绝对值由全省12位上升至第9位,进出口总额在全省排名第一。

在国有企业浴火重生的同时,我市民营工业也异军突起。数据显示,仅2004年,全市新发展民营企业1852家,总投资40亿元。在这个基础上,邵东县先行先试,率先实施“兴工强县”转型战略,投入4.5亿元,建立工业基地,发挥园区工业“孵化器”作用,组建打火机、皮革、五金、机械、日化等6个产业集团,打火机、小五金、铝制品三大产业年增加值均超过8亿元。

2005年,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工业成了最耀眼的明星,全市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113.8亿元,同比增长32.9%,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13家,全市增加的3.3亿元财政收入中,工业提供的税收收入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宣告着邵阳工业成功突围。

同年,市委市政府响亮地提出了“兴工强市”战略,着手邵阳工业的新一轮改革。邵阳工业自此进入提质增效、升级换代新时期。

●扬起赶超进位风帆

时光荏苒,时针指向“十二五”。面对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推行“兴工强市”战略,栽梧桐引凤回巢,强项目补短板,优化环境大办园区,在复兴邵阳工业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市委市政府适时制定了“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决策,号召广大邵商回乡兴业。作为工业主管部门,市经信委不断加强和完善服务机制,突出抓好工业招商。坚持以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制造强省20大产业链企业为工作重点。2014年至2016年,全市招进工业项目497个,总投资额767亿元。到2015年底,全市引进世界500强企业9家,中国500强企业12家。

抓项目强产业补短板。在市经信委的推动和配合下,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推进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设立了特色轻工、先进装备、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家居建材、新能源7个工业产业发展组,主导引领工业发展。

在强有力的领导和一系列措施推动下,我市轻工、装备制造、食品、建材等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邵阳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电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狠抓工业园区建设。“十二五”期间,吹响工业“退城入园”改革号角。到2015年,全市各县都建立了一个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2014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我市大力建设湘商产业园。到2015年,全市湘商产业园开工建设标准厂房280万平方米,竣工150万平方米。

全市工业迅速向园区集聚,工业园区强势崛起。2015年,全市工业园区取得了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增速在全省排名第一的好成绩。2016年,全市园区规模企业达到702家,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74.3%,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123%。

“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经济迈上新台阶,规模工业企业个数和增加值在全省排名前移二位,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初期阶段的光荣使命。在此基础上,到2016年底,我市新增3个过百亿元产业,形成了轻工、装备制造、食品、建材、医药、能源六大百亿产业集群,产值过亿元企业由159家增加到550家,其中10亿元企业达到12家;新增省级工业集中区7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730亿元,年均增长20%。

●朝着高质量发展迈进

进入“十三五”,我市坚持“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释放“一带一部”开放优势资源,强力推动邵阳工业高质量发展。

2016年1月12日,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龚文密(时任市委副书记、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邵阳工业发展谋划了一个崭新格局,即以宝庆工业集中区(邵阳经开区前身)为核,以沪昆高速公路为带,以各县市区工业园区和工业重镇为点的“一核心一带多点”的战略布局,为今后一段时期内邵阳工业发展指明方向。

2017年2月6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龚文密在市委经济工作暨产业发展大会上强调:要牢固树立“产业兴邵”理念,把实体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实体产业大发展推动邵阳经济发展,大力实施“一核心一带多点”建设,努力打造湘中湘西南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工业中心和百里工业走廊。2017年1月5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刘事青在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描绘出宏伟愿景:邵阳工业发展将冲刺“百亿企业、千亿产业、国家级园区”目标,努力打造湘西南规模最大、产能最足、后劲最强、品位最高的“工业重镇”。

循着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全市工业战线迅速投入到各项工作中去。

狠抓产业规划。2017年市委全会出台了《加快推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组织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筛选第一批重点产业项目396个,总投资2212.6亿元。狠抓沪昆高速百里工业走廊、智能制造基地、农副产品基地、文化产业基地、全域旅游基地、健康产业基地、物流基地等“一走廊六基地”建设。

狠抓产业招商。举办第三届邵商大会,组团参加“港洽周”、深圳招商推介会、湘商大会、“湖南—长三角”经贸合作治谈周,主动对接500强实体企业,中电彩虹特种玻璃、桑德集团环保设备生产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签约落户。在2018年“湖南—长三角”经贸合作治谈周活动中,我市累计签约项目26个,项目总投资182.56亿元。

狠抓园区建设。全面启动园区改革。2017年,出台《关于邵阳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市本级一次性下放市级管理权232项,是全省一次性下放权限最多的一次园区改革。明确将双清区高崇山镇以及10个建制村整体委托经开区代管,按照“园政一体”的要求加快构建权责一体的园区管理机制,助力邵阳经开区冲刺千亿园区,争创国家级经开区。强力推进湘商产业园建设,到2017年,全市湘商产业园竣工厂房使用率超过70%,新增签约企业170家,新投产200家,新增用工2万人,实现产值140亿元、税收6.5亿元,在全省“135”工程三年综合评价考核中名列第一。

狠抓环境优化。做好政策文章,市里出台了降低实体企业成本21条、迎老乡回家乡创业发展15条和物流业降本增效19条,2018年推出推进保税改革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16条,用政策的真金白银,为企业发展松绑添劲。做好服务文章。为化解企业融资困境,我市积极搭建企业融资平台。2018年,市本级专门成立了2亿元的“企业过桥专项资金”,为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增资1亿元,担保能力提高了3倍。我市还针对“百户大型骨干企业”展开“真情结对、精准服务”企业专项帮扶行动,组建专家顾问组和融资、用工、用地、产销对接4个企业难题攻坚组,着力解决制约企业发展壮大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

一份努力一份收获。在邵阳工业人一系列的组合拳下,邵阳工业经济发展来势喜人。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全市1294家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65.42亿元,同比增长11.4%;累计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长7.7%。我市骨干企业对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1至6月,全市累计产值过亿元以上的企业有209家,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81.8亿元,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86.2%。其中三一湖汽、连泰鞋业、阳光发品、宝庆煤电等40家企业的总产值增速均超过25%,增长势头较好。全市新增规模工业企业39家,全省排名第二。

(《邵阳文库》中《大江奔流波浪宽》一文对本文有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