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伏自文 文·图

8月25日下午,由云南政协报社、新知图书城主办,主题为“《百味昆明》首发式暨作品研讨会”的第十三场彩云读书会,在新知图书城昆明东城区书店成功举行。云南作家、文化学者、文史专家郑明、潘晓玲、胡廷武、余斌、张佐、谭中贵等,本书主编周忻,副主编程昕,以及为本书题写书名的著名书法家赵翼荣,新知集团董事长李勇,特邀嘉宾金子强等齐聚一堂,从多个角度解读了七彩春城的厚重人文,分享了《百味昆明》的精彩“百味”!

触摸昆明根脉 品味市井文化

《百味昆明》一书由云南政协报社、昆明市政协办公厅主编,于近日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的20余幅钢笔画均为民革昆明市委副主委、画家李为民创作,他用饱含赤子深情和浓浓乡愁的笔触,细腻、传神地再现了老昆明的韵味,为本书提色;封底篆刻“百味昆明”由丁观有治印,为本书增彩。《百味昆明》汇集了众多昆明文化专家学者、媒体人等写昆明的文章,是一本探析昆明历史文化,重铸昆明文化精神之书。百者,丰富多元也;味者,回味、体味也,味道的记忆尤为深刻。昆明文化,有着百味多元之美。本书集纳了昆明历史文化多元主题,品的是昆明百姓的市井生活。它从滇源歌赋、人文趣事、老字号韵、百味札记等方面,探寻散落在昆明市井中的文化符号,追溯昆明的源头,触摸昆明的根脉,讲述昆明的古趣,品味昆明的文化。全书选取昆明历史文化的许多重要故事、人物、地标等,用多彩的线条穿起来,形成流光溢彩的美丽珠链。该书对昆明的山水文化、街巷文化、历史文化、名人文化、饮食文化等徐徐铺陈,郑和、钱南园、聂耳等昆明历史文化名人,官渡古镇、龙泉古镇、景星街、 文明街等昆明代表性地标,南来盛、冠生园、“五朵金花”等昆明经典老字号……诸多昆明文化元素在书中均有呈现。

该书主编、昆明文化学者周忻介绍了编辑此书的初衷、意义和目的。他说,本书作品通过云南政协报社征集而来。本书是用昆明人的眼光讲述的昆明故事,把昆明的故事告诉广大的读者,内容贴近老百姓,反映的是市井文化。单就昆明特色饮食的米线来说,就有过桥米线、小锅米线、卤米线、豆花米线,本书程昕先生的“豆花米线有玄机”一文,就写得很生动传神。《百味昆明》可以带大家环游昆明山水,走进街巷花市,跨入名人故居,了解名特美食,传承传统文化,提升城市品位。通过耐看耐品的人文记述,目的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好的文化产品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

云南政协报社总编辑、《百味昆明》副主编程昕介绍说:“云南省政协有文史委,文史工作是政协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云南政协报》来说,我们不仅讲新闻,还讲文化、文史。因为这个初心,才有了此书的策划。经过两个年头的研究、征稿、编排,最终形成这本书。一位爱打麻将的老太太收到此书,不打麻将一口气用三天读完此书。这个例子说明,此书应该成为昆明市民的必备书,书店里的畅销书。”

潘晓玲

郑 明

陶醉“昆明百味” 感受浓浓乡愁

云南作家胡廷武从昆明美食的角度做了分享发言。他说,美食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又由于美食往往具有地方性,所以它尤其是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这样说,我们介绍和研究昆明的美食,就是介绍和研究昆明的文化,我理解这也就是《百味昆明》这本书的意义。我写过两句打油诗,说‘南北美食常串味,各地早点不趋同。’意思是说,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好吃的东西经常是互相学习的,各地的早点却不趋向同一。而早点,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某个地方的美食。比如说昆明的小锅米线,基本是老昆明早点的‘标配’。因为我觉得只有小锅米线,才是大清早对我肠胃的最好的安慰。除了习惯以外,早点这种每天必吃的饮食之不可轻易改变,可能还跟各地的气候、物产所培育起来的人的嗜酸、嗜辣、嗜甜、嗜咸的味觉习惯有关,而这种习惯像文化基因一样地难以改变。”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余斌结合自己写老昆明和西南联大的文章,谈了昆明的厚重文化。“昆明是西南联大的乡土背景,西南联大是昆明的文化高峰。作为一个老昆明人和西南联大的研究者,我对两者都熟悉,因此把两者结合起来,写了不少有关的文章。” 余斌还介绍了鹿桥的《未央歌》,认为此书写昆明、写西南联大写得都很细致,“里面写了小锅米线、卤饵丝的详细制作过程;昆明的街道也写得很详细……很多海外读者是看了《未央歌》,才慕名来到昆明,了解昆明。我的文章入选《百味昆明》,很荣幸。希望多多宣传。祝愿此书热销。”

云南中华文明研究会副会长谭中贵直言“陶醉昆明百味”。他介绍说,自己生在昆明,长在昆明。他常常跟女儿讲:“我是在华侨补校旁的小河旁学会游泳的,也是在这里学会引蜻蜓、斗蟋蟀的,甚至自豪地夸耀当年明通小学的风采、文化宫的好玩、少年宫的神圣以及护国路口的抓抓粉、凉螺丝……如今,昆明那些熟悉的街道、那些清澈的小河都已消逝殆尽。但是我已经深深喜欢这里的明媚的阳光和悠闲的时光;平仄少韵的昆明话成了说梦话都要讲的乡音,只要在省外或国外,听到这股子乡音,都会想走上前去搭讪。我还会如数家珍般向外省人介绍云南的历史、风景和昆明的小吃。我写过大量的关于昆明的文章,如《滇池的小白鱼》《云南人的鲊》《芋头花》《丢失街头》《昆明的雨》等,这些都是内心的印记……”

昆明文史专家张佐从一个地道“老昆明”和地方文史研究者的角度,抒发了自己对昆明文化的热爱。他说:“我的先祖明代进入云南并定居昆明,我是地道的老昆明。30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研究云南地方文史,期间和《云南政协报》也结了近30年的文字缘;同时作为一个书迷,也常常逛新知书店,因为这里的书品种多、门类全,常常能买到新出的好书。今天很荣幸参加《百味昆明》首发式研讨会的活动,因为,做这些工作,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热爱昆明、宣传昆明!”

云南省政协文史委副主任郑明说:“三百多年前,徐霞客进入昆明后游了滇池、游了西山,写下了珍贵的游记,对昆明进行了很好的宣传,本书收入我写的‘致敬徐霞客’一文。我虽然不是老昆明,但也在昆明工作生活了30年,昆明是一座让人一见倾心的城市,我在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省文联工作期间,都在大力向世界宣传昆明,我用摄影、歌曲、影视、图书等多种形式,讲春城昆明、幸福昆明、宜居昆明的故事。我热爱昆明,舍不得离开昆明,我也时常向各地的朋友介绍昆明、宣传昆明!”他评价说,主编们策划编辑此书,倾注了满腔对昆明的热爱,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新知集团有文化责任意识,是走向世界的文化企业。昆明有厚重的人文积淀,有宜人的气候,有良好的空气。“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中国形象,具体到一座城市,就是要讲好城市故事、树立城市形象。希望更多的人来写昆明、讲昆明,让更多的人来感受这座城市、热爱这座城市!”

云南省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文艺评论家潘晓玲认为, “百味昆明”——名字取得特别好。“百味”也,人生百态、风土人情、山川风物所展现的“韵味”,是出自个体独特“品味”。记忆中最深刻、最难忘的不是声和影,而是“味”。小桥流水人家、悠长的雨巷、人声嘈杂的街市、渊源深厚的建筑……我们都能品出这个地方的“味”。本书作家们娓娓道来一个个昆明的人和事、山和水、吃和穿、一座房子、一座桥、一棵大树、一味美食、一个声音,一个“百味”昆明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本书,使人们对昆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了许多了解,难以忘怀、充满向往、更加喜欢。“百味昆明”就是昆明的乡愁。云南政协报社、昆明市政协办公厅站在历史的高度、文化的高度,策划了这本书,非常有意义,希望新知图书城力推,也希望有识之士把这本书转换为视频广为传播。

周 忻

程 昕

胡廷武

余 斌

张 佐

谭中贵

金子强

李 勇

融入《百味昆明》 传承人文经典

云南省政协委员、新知集团董事长李勇说:“有文化才会有不竭的发展动力。我们到全世界旅游,核心就是看文化。新知书店从13000元的小店起家,到现在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书店,在座的领导、读者都是新知事业的支持者,这个活动在新知开展,是对新知的信任。不讲好昆明故事,昆明文化就面临被遗忘。《百味昆明》出得好、出得及时,昆明的读者都应该读读这本书,以便更好地了解昆明、热爱昆明。写书不容易,出书不容易,此书具有可读性、收藏性,我们将尽力做好该书的销售,积极探索将云南本土作家的作品成立专柜,集中展示展销。”

本场读书会特邀嘉宾、云南大学金子强教授高度评价了《百味昆明》一书编辑出版的意义:“不读书的人是最悲哀的人。了解了一个地方的饮食、一个地方的风物,就了解了一个地方的文化。昆明人包容性强,不排外,本书用鲜活的文字,把具象的事物和昆明的风土人情体现出来,尤其是昆明精神,昆明精神春融万物,那么什么是昆明精神?我想这本书正好提供了答案!”

云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中国当代文艺研究所研究人员邱健称赞该书对昆明的文化个性魅力进行了精彩展现与挖掘,并将传统文化、外来文化、本土文化进行了完美融合,为“昆明到底有什么”找答案!“一个城市的个性在文化,一个城市的魅力在文化。本书在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中品味昆明,从市民的观察将日常生活审美化,让运动着的城市优秀文化基因活态传承,本书做了宝贵的探索,是一本值得细读玩味的诗意生活文本!”

昆明市五华区基础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教研员司瑞芳动情地说,小时候她生活在东寺街,住一颗印建筑,跟外婆学唱京剧,到滇池游泳,去农村吃年饭、听花灯。从事教育工作后,住在武成路,领略了前店后厂建筑,出差回来总想吃碗门口的米线。生活在翠湖边,了解西南联大爱国、苦干实干的精神。翠湖文化圈名胜古迹和文化名人众多,从文庙起漫步五华,访古谈今,说不尽的昆明文化……“作为家乡宝的昆明人,可从《百味昆明》中体味昆明饮食美、地域美、人文美。”

邱 健

司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