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凌云讯 8月14日,凌云县加尤镇东哈村贫困户杨金凤患急性胆囊炎,连夜住进了凌云县人民医院,不用交一分钱就办理了住院手续。“拿户口本跟贫困户手册就可以住院了,不用交任何费用。出院的时候,扣除所有的报销,还剩多少钱,我们就补多少钱。”杨金凤儿子李昌扬对笔者说。

  健康是最大的民生。为了从根本上有效降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发生率,减轻贫困群众就医负担,该县全面落实贫困人口住院费用兜底政策,通过采取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健康扶贫保险+民政医疗救助+政府兜底“五条保障”住院费用报销举措,同时全面落实贫困人口慢性病门诊治疗保障措施,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总费用报销比例达90%以上(含),慢性病门诊总费用报销比例达80%以上(含)。在为贫困户补助缴纳新农合的基础上,2018年该县财政拿出270多万元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购买了健康扶贫保险,同时针对低保户等低收入家庭实施医疗救助,针对贫困户住院报销未达到比例要求的,进行政府兜底,保证贫困户住院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

  据凌云县人民医院副院长陈永亮介绍,该县落实贫困户“先诊疗后付费”,零起点报销,然后整个贫困户的报销比例上浮5%。为了方便群众就医,该县扎实做好健康扶贫“一站式”服务工作。县委书记、县长多次召开常委会、常务会专题研究健康扶贫各项工作,明确健康扶贫工作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县扶贫办、卫计局、人社局、民政局等部门之间建立了工作协作机制,实行资源数据共享,确保健康扶贫工作在部门之间无障碍对接。同时,还安排1.2亿多元专项资金,改扩建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医院,改造全县105个行政村的村级卫生室和10家乡镇卫生院,并为每个贫困户家庭都配备了家庭医生,实现健康实时监测。

  有健康才有小康,有产业脱贫才有希望。让贫困户人人有产业,必须要有持续的资金投入。为此,该县一方面在本已薄弱的家底中“挤”,压缩“三公经费”;另一方面,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向金融机构融资,最终,今年上半年安排产业资金2.2亿元,实现全县贫困户产业全覆盖。

  有了产业扶持,加尤镇磨贤村贫困户聋哑夫妻刘正芬夫妇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发展种桑养蚕,日子越来越红火,今年收入预计超过5万元。现在,磨贤村778户中有625户通过种桑养蚕致富,今年磨贤村将甩掉“贫困帽”。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该县狠抓桑叶、茶叶、油茶、乡村旅游等重点产业。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按照村有“3+1”特色产业、县有“5+2”特色产业的目标,结合“3个3”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农业茶叶、油茶、桑叶“三张叶子”扩面提质增量,凌云被正式命名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上半年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14亿元,增长4.8%;工业农、石、水“三篇文章”不断优化,第二产业增加值4.98亿元,增长5.4%;生态旅游“城古、茶香、湖秀”“三张名片”不断擦亮,实现旅游综合消费13.19亿元,增长55.3%,第三产业增加值5.72亿元,增长15.1%,增速排全市第1位。

  该县严格执行中央及自治区厉行节约各项规定,坚持行政经常性经费不突破,“三公经费”零增长。按照有保有压、民生优先、保障重点的原则,切实调整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稳固推进社会和谐。2017年共安排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保、医疗与计生、节能环保、农林水、住房保障等民生支出20.23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总额的比重为85.56%。将为民办实事落到实处,积极打造民生财政、公共财政。

  据凌云县财政局局长吴先湘介绍,今年上半年,该县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2.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17%。其中涉及民生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农村水电路等项目建设共支出8.15亿元,占比整个财政支出超过三分之二。

  “虽然我们的收入量比较少,但是也充分利用上级的转移支付以及专项项目资金,把它用好管好,重点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扶贫的支出、健康扶贫的支出,用我们小的财政,来托起我们全县大的民生!”凌云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黄凤萍如是说。

  据统计,2016年至2018年,全县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共12.53亿元,安排脱贫攻坚项目1463个。民生支出兴旺了乡村产业,去年直接撬动37.3亿元产值。截至目前,凌云县实现5715户2.58万人脱贫,18个村脱贫出列。 □祝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