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康宁

从历史记载资料和当前七夕节习俗来看,各地的乞巧习俗一般只在七夕节这天进行,而陇南西和的乞巧活动前后延续七天八夜。乞巧活动仪式隆重、祭拜虔诚,其中蕴含着对天象、水、神灵、生物等的崇拜,其实质则是女子集中学习生活知识、劳动技能,联络姐妹感情的机会。

秦人遗风

陇南乞巧女儿节是起源并流传于甘肃陇南西汉水流域的秦人遗风,其传承之久远、唱词之淳朴、歌舞之精彩、情感之真挚、程式之完整、人数之众多,在国内罕见,被称为中国古代乞巧民俗的“活化石”,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女儿节”。2006年10月,陇南市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乞巧源于汉文化中织女、牵牛、河汉三种天象。最早见于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也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古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西和县传承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和祭祀女祖的遗风。把善织的先祖“女修”尊为“巧娘娘”,美化成善织“云锦霞衣”的织女,不仅证明当地远古时代纺织业的发达,同时也说明勤劳的远古先民对劳动和娴熟掌握劳动技能的人的尊敬和崇拜。在陇南乞巧活动中,乞巧女祈求巧娘娘赐以聪慧和灵巧,因参加乞巧活动的多为未出嫁的女子,被历代文人称为“女节”或“女儿节”。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唐代诗人林杰诗中所描绘的古老民俗,每年都在西和县以节日的形式呈现。8月11日,第十届陇南乞巧女儿节在西和县体育场启幕,持续七天八夜的女儿节以“传承乞巧文化·助推精准脱贫”为主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展现在大家面前。

活态传承

每年农历六月最后一天晚上到七月初七,西和县未出嫁的姑娘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歌舞活动,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聪慧、灵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西和乞巧习俗分布在西汉水沿岸的西和长道和礼县永兴、盐官一带的20多个乡镇,活动共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项主要程式,每项程式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七月初一天门开,我请巧娘娘下凡来;巧娘娘,下凡来,给我教针教线来。”随着女孩儿们婉转的歌声,“巧娘娘”被迎到了“坐巧”人家里,“巧娘娘”面前供奉的是女孩儿们早早用豆子、小麦生的“巧芽”和用面炸制的“巧馃”。接下来,女孩儿们身着新衣、载歌载舞,以表达对“巧娘娘”的赞美和祈求。临近村子的乞巧队伍还会互相“拜巧”,交流自编的歌曲和舞蹈。在“卜巧”的程式中,女孩儿们将掐下的“巧芽”投入碗中,根据碗底的影子来卜知“巧娘娘”赐予的巧拙祸福,又被称为“照瓣卜巧”。最后,在依依不舍中,她们将迎来的“巧娘娘”纸像送至河边烧掉,乞巧活动结束。在这七天八夜里,参加乞巧活动的女孩子可以不用做家务、不用针织纺线,和姐妹们尽情地唱跳嬉戏,这是属于女孩儿们真正的“狂欢节”。

联合国妇女署中国区首席代表汤竹丽表示:“女性也是文化智慧和传统的传承人,守护着世代传承下来濒临消失的珍贵记忆,同时还需要适应现代社会带来的各种挑战。乞巧节是有关女孩儿的节日,通过传承重要的价值观念和智慧,这个节日使得女孩子们对未来生活做好准备,成长为成熟女性。”

民俗专家认为,继承和弘扬陇南乞巧文化,对追寻、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特别是对早期秦文化的探究有重要价值;为研究农耕文明时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民间习俗、审美取向及其演变提供了重要依据。挖掘、保护乞巧民俗文化活动,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尤其是对提高女子综合素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老树新花

一手好女红是西和姑娘的愿望和憧憬,在西和,几乎每个女孩都有自己骄傲的绣品,在西和街头,更是随处可见妇女手工刺绣展示馆,抱枕、枕头、鞋垫、装饰挂画……种类齐全、针脚细腻、栩栩如生。

近年来,乞巧这一古老民俗的文化内涵得到挖掘。乞巧文化在当代的生动实践展现了中国女性勤劳智慧、向往美好生活的传统美德,也实现了乞巧女儿节的目标——让女性同胞在同一蓝天下更加幸福、美好地生活。

在西和县扶贫攻坚战中,涌现出像甘肃省劳动模范张芹这样通过巧手刺绣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巧媳妇”。随着西和乞巧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张芹的绣品被带到了北京,走向了全国。在妇联的帮助下,2015年张芹成立了刺绣协会,带动更多人通过巧手绣出一条“脱贫路”。目前,刺绣协会已经帮扶170多名妇女脱贫,其中大多是留守妇女。以前,这些妇女只能靠在外务工的丈夫每月寄回的生活费拮据度日,现在,除了日常照顾孩子、做农活外,还能通过自己的双手刺绣来补贴家用。

为了更好地弘扬乞巧文化,传承和保护民间手工艺,西和县委、县政府多方筹措资金,在晚霞湖景区旁建设西和乞巧民俗馆。展馆建筑面积达1500平方米,内设乞巧文化旅游产品展厅、乞巧文化动漫展厅、乞巧文化研究中心等区域。风格古朴典雅,展品琳琅满目的乞巧民俗馆,为晚霞湖景区又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作为展示西和厚重历史文化和乞巧民俗文化的窗口和平台,西和乞巧民俗馆的落成和各色展览的举办,对进一步繁荣和壮大全县文化旅游产业、扩大西和乞巧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大有助益。对此,华南农大关溪莹教授表示:乞巧女儿节展示了生活在漾水河畔的西和人民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传统,备受游客欢迎,因此,依托传统民俗文化,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让古老的乞巧文化开出旅游新花,是进一步传承乞巧文化、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