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公休期间,我们十几位好友自驾游览滇黔川渝三省一市的名胜古迹,西南的高原山川、自然遗迹、人文景观,令人大开眼界,记忆犹新。被称作“川西门户”的松潘古城,也是我们此行游览的景点之一。松潘古城古称松州,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的重镇,海拔2900米。松潘是历史上内地与氐羌、吐蕃等民族茶马互市的集散地,商业较为繁荣,被称为“高原之城”。松潘“屏蔽天府,锁阴陲”,是古今西南边陲一坐重要的军事要塞,也是四川省的历史名城。

  车子进入松潘县境后,在山脚下、山坡上、公路边,随时可以看到三三两两或漫步或咀嚼青草的牦牛。这些牦牛有纯白的、有纯黑的、也有黑白花的,毛色油光闪亮,引人注目。在一个停车场边,我们看见有几头雪白的牦牛,被穿着艳丽民族服装的羌族妇女牵着,牦牛雪白的长毛梳理得非常光亮,脖子上系着红绢,红绢上系着一串黄铜响铃,牦牛一动,铃铛就“哗啦哗啦”地响。这些牦牛是供游客照相用的,很多游客好奇地骑在牦牛的背上拍照,留下了与“高原之舟”为伴的美好瞬间。

  牦牛是高寒地区特有的物种,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主要产于我国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有“高原之舟”的美称。牦牛肉味鲜美,《吕氏春秋》记载称:“肉之美者,牦象之肉。”生活在高原上的藏族、羌族人喜欢吃牦牛肉,在松潘县城摆摊卖牦牛肉,就像我们本地摆摊卖猪肉一样普遍。我们行走在街上,随处可见卖牦牛肉的摊子,有炖熟的大块牦牛肉,有风干了的牦牛肉干,价格不贵,我们一行每人都买了两三斤牦牛肉干,以带回家。

  我们来到县城老城区,松潘古城大门右前方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映入眼帘。方圆十里的城门城墙高大古老,保存完好。据史料记载,高大的墙门堡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1379年)松州卫和潘州卫合并为松潘卫时,当时所用的青砖每块重达30公斤,所用的灰浆由糯米、石灰加桐油熬成,城墙异常坚固,是我国首屈一指的古城墙遗址。松潘古城有七道门:东曰“觐阳”、南叫“延熏”、西号“威远”、北作“镇羌”、西南山麓称“小西门”,外城两门,东西向称“临江”、南北向称“阜清”。各城门以大块平行六面之条石拱圈,使顶部呈半圆形,门基大石上镂有各种浮雕图案,别具匠心,耐人寻味。临江门旁石壁上,镌刻着崇帧十六年(1644年)关于减免苛赋的布告,至今仍保留着远古的韵味。

  松潘城内小桥流水,景观独特,一条湍急而清澈的河流从松潘古城的东端穿过环城路向西流,在切过中央大街后,转往南流,从南城门左侧流出松潘古城,使得整个松潘古城顿时活泼生动起来。尤其河两岸的人家,依着河岸在河面上架起古意盎然的竹楼,欣赏远山近水,非常惬意。

  据《松潘县志》记载,松潘有一段战争与爱情的故事:唐朝时,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使者前往长安求婚。使者路过松州,被州官扣押,松赞干布大怒,亲率大兵二十万人入侵,唐都督韩咸战败,唐太宗命吏部尚书统军抵达松州,经川主寺一役,唐军大胜。松赞干布返藏后又遣使臣送黄金以求通婚和好,太宗晓以大义,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传为千古佳话。

  松潘是一处重要的历史纪念地。清咸丰年间,税赋沉重,由此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藏、羌人民反清大起义。起义历时六年,领导这次起义的领袖是松潘羌族女英雄额能作。起义军曾攻下九关六堡,占领松潘古城两年,多次击败清军围攻,消灭清军数千人。

  参观松潘古城结束后,我们驱车来到位于县城北郊17公里的川主寺镇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纪念碑碑园坐落在松潘至黄龙公路的交叉口元宝山上,是通往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风景名胜区的必经之地。

  红军长征纪念碑为何要建在四川省松潘县川主寺镇呢?解说员说,四川在红军长征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红军在这里经过的时间长,活动的范围广,面临的环境艰险,进行的斗争卓绝,创造的业绩多,付出的牺牲大。而川主寺镇是红军长征过四川时途经的地方,中共中央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召开过五次重要会议,其中有两次在松潘县境内召开,即沙窝会议、毛儿盖会议。1935年5月至1936年8月,红一、二、四方面军长征中,从川主寺镇翻越了终年积雪的大雪山,穿越了松潘大草原人迹罕至的茫茫水草地。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的“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句诗,描写的便是红军胜利翻越雪山后的喜悦心情。

  为纪念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1986年,在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松潘县川主寺镇修建红军长征纪念碑,邓小平亲笔题写了“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园名。汉白玉的碑座形似雪山,气势恢宏,象征红军三大主力的金黄色三角立柱体碑身,在阳光照耀下碑体通亮,熠熠生辉,璀璨夺目。园内建立了规模庞大的现代艺术群雕,通过刻画艺术形象,展示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雪山草地树丰碑,长征精神传万代。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人们在这里缅怀历史,洗涤心灵,追忆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