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三产业融合体”(张玉成,2017)。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下,田园社区是田园综合体的核心,田园综合体的体系必须是围绕“田园社区”中的居民而构建。

“田园社区”即“田园”和“社区”。首先是“田园”,狭义的田园指耕田和园地,广义的田园指的是自然风光的乡村(辞海),即这类社区中,必须有“田”作为背景与活动空间。其次是“社区”,社区的要素包括“共同的地区、共同的纽带、社会交往”(美国学者希拉里),是一定范围的地域、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一定类型的组织(赵民,2003)。笔者认为“田园社区”指的是生活在同一乡村田园环境之中,拥有共同文化纽带、配备一定公共服务设施的一群有特定组织形式与自治方式的人群。

生态环境的营造

1.田园环境生态化。田园社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吸引城市人群入住乡村的核心吸引物,在规划中应保留相当面积的自然及低度开发地区,复杂而多样的森林、河川、湿地及生态农地,尽可能保留现有混交林、湿地、传统农耕用地等乡土物种栖息地,以及社区周边规划的绿化空间,使整个社区紧密地与大环境整合为一体,从而维护多彩多姿的原生动植物群相及原野景观。

2.农业产业景观化。现代化的种植方式为追求规模效益而大面积种植单一农作物,使得景观多样性降低,生物的多样化遭到破坏,因而容易引发虫害,导致过度依赖农药等化学物质。而通过在农田中嵌入本土观赏性植物的方式不仅可营造丰富的农田景观,增加生态多样性,生产安全的农产品,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与艺术观光功能,是实现农业景观资源多功能的举措。

3.社区绿化乡土化。在社区生活区中尽量减少大面积硬化地面而将乡土植物渗透其中,以实现社区绿化的乡土化。重点挖掘本地观赏性乡土植物、果蔬植物、药用植物等,并运用在进入社区的道路两侧、隔离绿带、公共活动场、庭院空间中,以生态园林的方式种植,这样不仅改善了社区公共空间绿化环境,生产有机农产品,也降低园林绿化维护成本的功能,从而构建出生态富有乡土特色的景观环境。

社区文化纽带

社区文化纽带是社区居民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是构建文化认同感的重要载体。以台湾桃米村为例,经历台湾“9·21大地震”以后,桃米村几乎被摧毁,而由村民共同建造而成的“纸教堂”就是社区的文化纽带,起初它是全村人重新振作的象征,承载着“大地震”的历史记忆,而后来它也是社区居民人际交往、节日集会的重要空间。这种承载记忆与共同文化的公共活动场所可以是祠堂、戏台、亭台、大树,也可以是小广场、图书室、小剧院、合院中庭空间,它必须是既以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又满足社区居民交流沟通的重要空间。

公共服务设施

1.田园社区的慢行系统。田园慢行系统是串联生活、生产、生态空间的重要游览体系。生活区的慢行道路与社区景观相结合,以满足社区居民日常休闲活动的需求;生产区的慢行系统沿农田、田埂、景观廊道设置,在不影响农业生产前提下满足游客观光的需求;而游憩区是主客共享的区域,满足当地居民和游客的需求,主要沿湖面、滨河设置,使人们在欣赏优美的田园景观的同时,体验绿色健康生活。

2.公共服务设施。从田园社区居民日常使用的需求出发,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卫生、公共教育、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公共安全、便民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以满足基本生活圈内居民公共服务使用需求。

社区组织形态

社区组织是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由社区居民共同组建并参与到社区的规划、建设过程中,以刺激社区能力创新,有助于实现自我价值,增强社区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以桃米村为例,在社区重建的过程中,桃米村由居民自发参与到完整的营建过程当中,村民创意村内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社区标志,创造大家共同认可的艺术风格、自发进行生态资源调查监测、设计创新自己的房屋,通过自我需求的表达,建立了社区的共同意识形态。

城市的过度开发导致自然生态环境遭受毁灭性破坏,而回归自然、倡导慢生活、有机、亲近自然、环保等健康理念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为人们提倡。田园社区所营造的即是倡导健康理念的生活空间。理想的田园社区是价值观趋同的社区居民们参与营造出来的生态环境良好、地域文化有特色、饮食环境安全、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

(杨鑫来也股份北京公司策划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