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晏华超

位于六枝特区岩脚镇草原村山洼里的草原村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草原村种养合作社),山坡上种植的青贮玉米、甜高粱、金银草郁郁葱葱,合作社里养牛场一字排开。近年来,合作社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将沼液、沼渣用于牧草种植所需肥料,牛粪制成有机肥,形成了粪便—发电—还地的生态循环模式,打造了一条生态循环农业链。

2014年,草原村种养合作社组建。2016年8月,岩脚镇成立民乐联村党委,通过合作社引领群众致富,形成联村党委—合作社—群众三级联动机制,探索出“党建+‘三变’+扶贫”的发展模式。合作社以种养业为主,种植园区带动135户农户用土地入股,种植中药材、牧草,愿意养殖母牛的农户,由合作社向农户发放能繁母牛并回收小牛。

目前,合作社共投入5000万元,种植中药材5830亩,建成圈舍15000平方米、草料间4000平方米、青贮池11个(5000立方米)、隔离牛舍500平方、沼气发电池300立方米,集中养牛1000头。

记者注意到,与普通的养牛场相比,合作社的养牛场不仅没有粪便满地的现象,还十分干净整洁。

这是为何?草原村种养合作社负责人喻汝海给出了答案:“这是因为养牛场将牛粪便转化成有机肥和沼气,作为肥料还地和发电,形成了产业闭环。”

喻汝海说,一头成年牛每天可产生粪便50斤左右,一个拥有千头牛的牛场每天可产生30吨牛粪,这些牛粪如果不加处理排放到大自然当中,不仅会造成污染,久而久之还会对养殖户造成损失。

针对集中养殖牛粪多的实际,草原村种养合作社在每个牛栏后部都设计了粪便收集槽。牛排便后,粪便掉进收集槽,然后被水冲到管道内,之后又经管道输送到粪便储池。搅拌混合之后,粪便被送到处理中心,随后通过固液分离机将固体粪便和尿液、废液分离。尿液、废液分离后进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属于清洁能源,而固体粪便干燥后就成了环保有机肥。

喻汝海告诉记者,以前混合在一起的粪便,没有干湿分离导致运输不便、肥力有限,合作社的6000亩草地用不完。如今,合作社将发酵后的牛粪用于制作有机肥或还田种植中药材、牧草和精品水果。

因有机肥价格低、能改良土壤、提高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等优点,市场供不应求。喻汝海算了笔账:合作社一年能产生3000多吨有机肥,按市场价每吨1500元计算,一年仅有机肥产值就达450多万元。养殖场正在改扩建,预计9月份投产后每天能产生70吨牛粪,每年能产2万多吨有机肥,到那时,有机肥的产值甚至可能超过商品牛的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