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彭绍良 颜春匀 郭 坤

“唱支山歌给党听,党是我们亲母亲……您的好处说不尽,再唱山歌表表心。”百车河畔,丛林深处,养蜂人用淳朴的水城民歌调子哼唱着《再唱山歌给党听》。

六年前,蟠龙镇农民党员顾建平自创这首表达农民心声的山歌,一时流传开来。如今,“顾建平们”通过养殖中蜂吃上“甜蜜饭”,老曲新唱,幸福的歌儿飞出心窝窝。

近年来,蟠龙镇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抢抓产业扶持政策的利好机遇,聚焦农业产业革命“八要素”,积极引导、支持、发展中蜂养殖产业,将小蜜蜂做成大产业,让养蜂产业成了脱贫致富的“甜蜜事业”。

一个春天的布局

中蜂养殖产业

让蟠龙主动“领跑”

蟠龙中蜂养殖,源自产业扶贫。

2015年3月,那是一个春天。作为贵州省农委选派的一名驻村女干部,年轻的樊莹来到蟠龙镇发贡村担任“第一书记”。大学专业是蜜蜂饲养的樊莹利用所长,给发贡村带来了28箱蜂,她亲自动手、现场演示,免费开办培训班,将产业革命理念慢慢渗入到村民脑海中和生产中。

2016年,帮扶单位省农委支持40万元扩大发贡村中蜂养殖规模,并得到了市、县、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被列入扶贫开发项目。

樊莹驻村到期后,蟠龙镇党委副书记朱绍郡接过“大旗”,于2017年8月组织成立了蟠龙联合农民专业合作社。这名“80后”女将将中蜂养殖发展至全镇八个村居,并担任中共蟠龙镇联合合作社委员会党委书记。工委建在联合社里,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整合联合合作社人才、技术、营销、培训优势力量,中蜂养殖走上产业发展道路,成为水城县脱贫攻坚的十二大扶贫产业之一。

和传统种养殖业相比,养蜂不与玉米、土豆争地、争肥,不与鸡、猪、羊争料、争水,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于一体。

“养蜂不是重体力活,无论男女都能管理,即使是50岁以上弱劳力和部分残疾人也可以,而且中蜂养殖只需一次性投入,当年投资当年就可以收回成本,是一个短平快产业,适宜贫困地区推广发展。”蟠龙镇党委书记黎得雁说,镇里有发展养蜂产业的自然条件,群众有养蜂的传统和激情,而且兼顾当前和长远利益,因此中蜂养殖产业成为该镇产业革命的首选,并制定“上规模、有特色、创品牌”的发展目标。

从28箱蜂起家,三年时间,全镇已建成中蜂养殖场98个,现蜂群保有量6100箱,还建设了繁育种场、蜂王研发培育中心、恒温养蜂室和蜂蜜加工厂,蟠龙镇的“春天的布局”走在了水城县产业革命的前列。

一根要素的链条

把几个人的脱贫梦

串联成所有人的致富梦

“刘寸军,一年时间你的5箱蜂养成了147箱,卖了好价钱,你是咋个把蜂子养得这样好的?传授一下经验嘛。”

“王文德,你也不错嘛,不仅自己养蜂还带着3户贫困户一起干,前个月还领得了两万元分红,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合作社养蜂培训会上“对捧”的刘寸军、王文德,都曾是发贡村的贫困户,让他们从“从土里刨食的庄稼汉”变为“在土里掘金的新农民”,技术培训和服务至关重要。

培训基地就建在发贡村,分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两个部分。理论学习由特聘教授、市县农业技术人员授课,实际操作培训在繁育基地和蜂场进行,由技术能手手把手教会操作。培训基地不仅免费培训本镇养殖户,还对有养殖意愿的“外乡人”提供免费技术培训和服务。2017年以来,已举办24期培训班,培训技术能手4000余人。

蟠龙镇采取“合作社+技术人员+贫困户”“村集体+合作社+技术人员+贫困户”“合作社+养蜂大户+贫困户”等“三变”改革模式,成立蟠龙联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统筹负责养蜂发展经营事宜,对人才、技术、营销、培训优势力量进行集中分配,并统一提供产品联销、农资联购、资金互助共管、科技培训等服务。

贫困户→技术能手→致富带头人→职业农民,在合作社里,这样的事例数不胜举。

营发村贫困户熊国辉过去一直在外打工,今年3月回到家乡,在参加了为期半个月的技术培训后,他免费从合作社领到了67箱蜂开始养殖。他能吃苦、肯用心,所养蜂群不断“分家”,短短两个月时间,就卖掉新繁殖的50箱蜂。拿着红彤彤的2万元分红,他的笑容像喝了蜜一样甜,“做梦也没有想到,养蜂赚钱这么快。”

发贡村村民杨仁发,自称是樊莹的“大弟子”,2015年开始养蜂,2017年就收益20万元,是首批参与养蜂的受益者。如今,他带着自己的技术团队管理着阿戛、野钟和本村的四个蜂场,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通过技术培训,村民成为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你教我,我带他,形成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良性循环。

一幅甜蜜的画卷

中蜂产业的生动实践

掀起产业革命的“蝴蝶效应”

截至目前,蟠龙镇中蜂产业已经进行了3次分红,分红金额达200万余元,涉及108户。受益者中既有顾建平、杨仁发等团队带头人,也有刘寸军等技术骨干,还有入门不久的熊国辉等贫困群众。

“按一个蜂场30箱、50箱或100箱蜂的规模,一个技术户带动1户、2户或4户一般贫困户的原则,2018年全镇计划繁殖蜂群2万箱,每箱蜂一年可采蜜10公斤。”黎得雁说,卖蜂、卖蜜,1户村民饲养1箱蜂每年至少可收入3200元。

蟠龙镇发展中蜂产业的生动实践引起了水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将之作为全县发展蜂产业的繁育基地进行重点支持,作为掀起产业革命的重要产业大力推进。

如何打开蜂蜜市场?联合合作社建成小型蜂蜜加工厂1个,年生产能力达40吨,全镇所产蜂蜜全部由合作社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并成功注册高端品牌“独岭蜂行”和常规品牌“蜜动人心”,与上海人马座公司签订了蜂蜜销售合作协议。

优质的蜜源、过硬的品质,“蟠城蜜酿”一经推出供不应求,成为响当当的本土蜂蜜品牌。

一花引来百花开。蟠龙镇的“小蜜蜂”不仅在当地筑巢采蜜,助力脱贫致富,长成后还不断“分家”至勺米、野钟、果布戛等多个乡镇,全县有养殖条件的乡镇纷纷派人到蟠龙学习取经,种蜂销售“订单”排到了明年。

在蟠龙镇中蜂产业发展的成功示范下,目前,水城县已有13个乡镇发展中蜂养殖产业,已发展蜂场145个,养蜂13871箱,预计今年可产生经济效益500万元,带动贫困户500户,户均增收5000元。

蟠龙镇的“小蜜蜂”还飞出了水城县,飞上了贵州最高峰韭菜坪。“4月份进的100箱蜂,6月份卖蜂、卖蜜就获利30000元,蟠龙中蜂名不虚传。”韭菜坪下的钟山区大湾镇海嘎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二福竖起大拇指。

“小小微躯能负重,器器薄翅会乘风。”小蜜蜂在美丽的生态田园里辛勤劳作,养蜂人在脱贫致富的大道上奋起直追,他们自信地说:“我们的明天比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