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家,一位远房亲戚因打工的儿子在外闯祸,带着一竹篮土鸡蛋、一只陈年火腿找上门请求帮忙。给亲戚解说完法律规定,我笑着把对亲戚带来礼品的处理权交给上大学回家的儿子。儿子毫不犹豫地把鸡蛋和火腿全部放进亲戚的车后,真诚地说:“叔叔,谢谢你的心意,但是收下这些东西,说小点害我父亲违反纪律,说大点败坏了国家公职人员的形象,给他送东西就是害他,害我家。”事后,深感欣慰的我故意对儿子说:“你说这些话,就不怕伤了亲戚的心?”儿子十分认真地说:“胡子上的饭吃不饱,吃下去还可能会坏肚子。”

“胡子上的饭吃不饱”,这句话可是我爷爷和我父亲的教诲。爷爷出生在民国初年,父母去世早,因家境贫寒没有读过书。爷爷有四个兄弟姊妹,在那个温饱都保证不了的战乱年代,作为长子的爷爷,十四五岁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靠租种别人的土地养活自己和年幼的弟妹。经常挂在他嘴上的话就是“胡子上的饭吃不饱”“农民要凭力气勤耕苦做才吃得开心”。就这样,到了70多岁的高龄,爷爷还在寒冷的冬天去耕地耙田,活得开心的他直到2006年90岁时才无疾而终。

父亲成长的年代,吃了没有文化苦的爷爷坚持让父亲和叔叔上学校读书。没有想到,父亲刚上初中就遇上文化大革命,当时的公社安排父亲配合粮食部门搞“助征”。因为吃得苦,父亲后来转正成为吃“国家粮”的工人。如同那个年代人们对文化、对知识的极度渴望,父亲利用一本字典和一把算盘,把所在粮管所的业务打理得清清爽爽。土地承包到户后,每到秋收时节,村民都会人背马驮去上交公粮余粮,一些有小心思者想把潮湿或质量不符合规定的粮食上交,总会带几个鸡蛋或一些时鲜蔬菜送给粮管所负责的父亲,结果都被他拒绝。虽然拒了“礼”,但是父亲都会帮助那些村民找地方把潮湿的粮食晒干,把质量不合格的利用风箱吹捡合格,总是倒贴不少功夫和力气。“就是些不值几个钱的蔬菜,您又帮他们做了这么多,咋不收下那几个鸡蛋呢?”问起他,他当时说:“你爷爷经常说‘胡子上的饭吃不饱’,收了人家的东西,就被人家看扁了,以后咋做人。我有国家发的工资,收合格的粮食是我的本职,是分内事。帮助别人做点事,自己也快乐。”父亲2002年意外去世后,所在单位组织去查账,面对父亲保存完整、记录准确的账册和清爽的收支明细,单位评价父亲不愧是个扎根农村一辈子的老先进,一个名实相符的共产党员。

凡 “礼品”,都不可能是“免费的午餐”。大学毕业,从教六年的我经公开考试到政法部门工作后,父亲怕我为名利人情所惑,逢年过节总要提醒我一定要凭本事厚道做人,不要搞歪门邪道,一定要守住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要时刻记住“胡子上的饭吃不饱”,千万别让“人情”“礼节”毁掉个人的清白,葬送家人的幸福。

身为普通的工薪族,我不可能给儿子多少财富,也不可能给他带去权贵,但是给了儿子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给了他一个健全健康的人格,给了他一个茁壮成长的环境,给了他善良和快乐。潜移默化,爷爷、父亲留下的“胡子上的饭吃不饱”的朴素观,在儿子的心中占了重要位置。 “胡子上的饭吃不饱”,爷爷、父亲传递的,不仅是勤奋进取的做人原则,更是积极乐观的处世态度,是人生的大智慧和思想的大境界。虽然他们先后去世多年,但是每当在工作和生活中心浮气躁或偶遇些所谓“礼”时,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他们的告诫,以及一生本分的他们辛劳后笑意淡然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