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杨到老杨,他当了16年的村党支部书记。

16年来,他将一个贫困村带到了小康村。

他叫杨顺良,是巴马瑶族自治县燕洞镇龙田村党支部书记。

龙田村九分石头一分土。早在“农业学大寨”时期,龙田人搬石垦田,引泉建村,创造了远近闻名的“人敢拼命,山河听令”的“龙田精神”。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龙田精神穿过时间的长河,传承到了2002年7月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杨顺良身上。

这是一种光荣,更是一种责任。杨顺良知道自己肩上担负的使命,那就是带领全村群众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

结合龙田精神,根据本村实际,杨顺良从狠抓党员队伍建设做起,发挥党员队伍艰苦奋斗的龙田精神。“党员强,则队伍强。”杨顺良说。他给党员上党课,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对新党员的培养,他敢于提出不足,并耐心指导。2002年7月以来,龙田村党员人数从41人发展到现在的101人。2015年,该村成为全县党员最多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党支部由此升格为党总支部。

党员队伍强起来了,杨顺良就结合龙田村山多地少的实际情况,鼓励群众“两条腿走路”,走“务工”经济与“山弄”“商贸”经济相结合的具有龙田特色的农村发展道路。同时,结合龙田村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建立“三站两组”(外出务工经商联络站、农村信息服务站、商业服务站、村镇建设协调小组、平安龙田建设小组)农村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开展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争当示范户,争当优秀共产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双培双争双带”活动,培养了一批有农、工、商和劳务输出的各类山村实用人才队伍。2002年以来,全村共新增致富能手(农村实用人才)106人。

“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那就搞山里、山外两条腿走路。”杨顺良告诉记者,在山里,引导群众种植龙骨花、油茶等特色产业,既可以治理石漠化,又能促进群众增收。在山外,鼓励群众外出务工,通过外出经商联络站,给乡亲们提供务工信息。目前,龙田村建有龙骨花加工企业2个,年产值200万元;建有榨油厂2个,年产值60多万元;全村常年外出务工550多人。新时期的龙田精神,较之过去多了“巧”劲,少了“蛮”力。

要想获得群众的信任,必须以身作则,带头勤劳致富。杨顺良不仅自己经营龙骨花、油茶果、八角等土特产品,还办起了商品零售、养殖等产业,率先走上致富路。群众看在眼里乐在心里,纷纷效仿。为了壮大桑果产业规模,使群众腰包鼓起来,杨顺良请来外地老板对桑葚进行加工和包装销售,统一收购群众种植的桑果,增加群众发展桑葚产业的信心,群众种植桑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杨顺良还积极带领村“两委”干部外出寻找商机,引进广西巴马一山珍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近1300万元,采取土地流转经营方式,创新“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建立食用菌种植基地,并通过示范带动,带领群众发展食用菌产业。

在杨顺良的带领下,现在龙田村已形成了养好一条虫(桑蚕)、种好两朵花(龙骨花和金银花)、管好三样果(茶油、八角和核桃)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