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艳英是西林县那劳镇新寨村二组屯村民,家中有三口人,是2015年精准识别的贫困户,2016年底顺利实现脱贫目标,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13000多元,提前步入了小康生活。从几年前的居无定所、身无分文到如今入住新房,并建起一个养殖规模达3000羽的养鸡场、2个占地近2亩的鱼塘以及30余亩地的玉米种植产业,罗艳英是个舍得吃苦,敢想敢做的女强人。

  自2015年精准识别为贫困户后,罗艳英认真配合党委、政府以及帮扶干部共同开展一系列扶贫工作。每次帮扶干部到访,罗艳英都能如实反映家庭生产生活和产业发展情况,帮扶干部依据其产业和实际情况,制定了养鸡、养鱼、种植等帮扶计划。罗艳英一家勤劳能干,向实现脱贫致富目标奋进。

  作为贫困户,罗艳英从未向政府伸手。起初,当资金不足时,她就充分利用自家旱地多的优势,大力发展玉米产业,种植玉米虽投入少但体力劳动强度极高,但她从不懈怠,带领爱人起早贪黑,不怕吃苦,就这样她家每年种植的玉米都有30余亩,为养殖提供了保障。

  村“两委”根据罗艳英家林地面积广、玉米种植多的资源优势,建议其发展土鸡养殖产业,一下打开了她的发展思路。修建养鸡棚时,由于资金有限,罗艳英不等不靠,硬是带领爱人肩挑背扛,一锄头一锄头挖出了一个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的鸡场地基,靠两口子的双手搭建起养鸡棚。

  最初没有资金购置鲜活鸡苗,罗艳英就自己抱窝,采用这种母鸡孵小鸡的传统繁殖方式从当初存栏几十羽逐渐扩大规模。2016年下半年,帮扶干部帮助罗艳英申请到5万元扶贫小额信贷,并获得政府50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为她扩大土鸡养殖规模提供了资金保障。

  现如今,罗艳英的养鸡存栏规模已接近3000羽,为达到生态养鸡的要求,她还根据帮扶干部的建议,在鸡场旁边挖建了两个占地近2亩的鱼塘,一方面发展养鱼产业,另一方面解决土鸡饮水和“锻炼”问题。村里成立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后,罗艳英立马加盟成为第一批社员,加入合作社为其拓展产品销路、解决养殖技术问题等提供了保障。

  在党和国家的扶贫攻坚利好政策下,罗艳英并未就此满足,而是紧紧抓住村里正在推进的水果产业,利用自家山地种植芒果,同时发展油茶、蜜蜂种养殖产业,实现多产增收。2016年罗艳英家的人均纯收入已突破13000多元,有力加快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2016年以前,罗艳英还居住在一个简易搭建的板棚里,精准识别属于无房户。国家实施贫困户移民搬迁安居政策后,她积极响应党委、政府实施扶贫移民搬迁的工作部署,配合推进分散安置建房工作。同年底,一栋占地60余平方米的砖混房屋拔地而起,让罗艳英一家实现了安居梦。

  罗艳英常说:“因为有了党委、政府以及乡亲们的支持和帮助,我的产业才能搞起来,所以我有责任带领和帮助乡亲们共同发展产业,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罗艳英积极与镇干部、村干部、帮扶干部共同探讨研究群众脱贫致富思路,为了更好地带动乡亲们共同发展致富,她加入了村里的土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经常与镇畜牧站联系,虚心学习养殖防疫技术,并及时将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其他社员。为更好地把土鸡产品推销出去,她还经常和合作社负责人一起到周边县市各大酒店、餐馆进行宣传推销。目前,有的酒店和餐馆与合作社达成了长期固定订货的合作模式,土鸡找到了稳定的销售路子,销售范围已扩大到田林县、百色市甚至到南宁等地,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为了使社员们充分享受到发展特色养殖产业补贴的利好政策,罗艳英还积极参与指导社员们按照有关建设标准进行养殖场地建设,并帮助社员们申报补助资金,加入合作社的部分社员成功获得了养殖场地建设以及鸡苗等补助,最高的补助达10000多元。

  左邻右舍谈起罗艳英,无不竖起大拇指夸赞:“舍得吃苦,敢想敢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