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者:王诗培 发现地:广州天河一句话推荐:“中国乞巧第一村”的“七娘会”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来自牛郎与织女的传说。由于古代女子希望以织女为榜样,所以每逢七夕,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的姻缘。

“珠村大祠堂,要摆大七娘。小女勤乞巧,男儿换靓装……”这是清末民初黄州珠村举人潘名江的《珠村七夕吟》,生动地描述了旧时珠村乞巧节的盛况。广州天河区珠村起源于南宋,居民以潘、钟两姓为主,村落向心布局,水乡风格突出,村内有许多古建筑,古树名木繁茂,人才辈出,有清廉的潘岳及众多海军名将。

珠村又被称为“中国乞巧第一村”,自明清时期,村内就有“摆七娘”的习俗,女子做“七娘”秀巧手,男子借物看人,有钟情者便托媒说亲,“摆七娘”也成了当地一种恋爱的方式。

广东传统乞巧习俗包括迎仙、摆七娘、拜七娘、送七娘等一系列古礼。在珠村元德陈公祠,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就要“开供”来迎接“七娘”下凡了。“开供”就是参加乞巧活动的“巧姐”将准备好的礼物和美食供奉给“七娘”,每一件贡品都有其特殊的寓意,其中“斋塔”一定是要有的。“斋塔”一般设五个,由冬菇、云耳、金针、支竹、粉丝组成,金针和粉丝代表织女手中的针线,寓意穿针引线,心灵手巧;支竹就是腐竹,寓意知足常乐,“巧姐”们吃斋,表示诚心诚意。除了素食之外,“巧姐”们也会准备烧肉,表示“红皮赤壮”,寓意身体健康,还要供奉苹果、柚子、杨桃等新鲜水果。

“迎仙”的供案上有三样物品必不可少,分别是珠村牌坊、七娘盘和葡萄藤。牌坊是一台供案的标志和门面,当仁不让地站在最前头;七娘盘则高高挂在整台供案的后上方,是送给七娘的礼物,也是所有物品最神圣的部分;葡萄架则是用来给织女和牛郎谈情说爱的。

供案上的手工作品所用材料以粮食为主,比如用谷做的谷花,用米做的米花,即使是冬瓜、南瓜里面的瓜子,手巧的巧姐们都可以拿来做花,“这些普普通通的农作物,我们都能够做出花样,做出新意,这就是仙女赐给我们的巧手。”一位巧姐说道。

“送仙”仪式通常在七夕节的第二天,也就是七月初八举行,被称为“七娘会”,全体巧姐将亲手制作的七娘衣、七娘盘、十宝等用品进行焚化,寓意恭送织女回仙界,表达对织女下凡赐福的谢意的同时,祈求她保佑自己家庭和睦美满、亲人身体健康。今年,在珠村元德陈公祠,首度完整恢复了这一古礼。

如今,珠村还会在七夕节举办民俗活动,舞狮、拜太公、扒龙舟、唱大戏,十分热闹。

小贴士

地址:广州天河区珠村大塘边街28号美食:双皮奶、肠粉、云吞面、及第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