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者:申震 发现地:山东淄博一句话推荐:牛郎织女故事的起源地

《诗经·小雅·大东》中“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是最早关于牛郎织女故事的记载,也是最早与该传说起源地沂源县有关的记载。

最早听到牛郎织女,是从祖母口中,幼时调皮,每夜入睡前都要缠着祖母讲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祖母同我讲过多遍,年幼不解,责怪祖母:“这个讲过了,讲过了!”日后懂事才知,牛郎织女一年一会,而祖母当时已经再也无法见到去世的祖父,后知后觉想到祖母几度哽咽,才知祖母心境。如今,祖母也已离世,悲痛之余,只能安慰自己祖母祖父终得团聚。

或许因想念祖母的关系,驱车到达沂源当日我并无喜悦,连日的阴雨天气使群山绿翠被雾气遮蔽,湿漉漉的小城仿佛也在低泣,沂水穿城而过,雨水落在水面,层层涟漪。

下榻后翻阅资料得知,沂源因沂河发源于此而得名,在当地的牛郎织女故事中,“上有天河,下有沂河”是最常见的表达,《苏泰初文集·游织女洞记》:沂水之西北,称胜地者,曰织女洞,曰神清宫。神清宫余既游之矣,织女洞则未也。见南旁一碑,国朝间立。载此山之庙始于唐,盛于宋。……见沂河东有一村,树影缭绕,如在画中。程翁曰:“彼所语牛郎官庄也。”余问以所由名,程翁曰“庄东有牛郎庙,在其地望此洞,隔沂河如天河,洞亦俨然天宫。此庙之所由立,亦即彼庄之所由名也。”

翌日是农历七月初七,天空竟大晴,日光洋洋洒洒铺满大地,牛郎官庄位于群山环抱之中,沂河汤汤绕村流过,隔河相望的大贤山草木蓊郁,重峦叠嶂,悬崖如削,巨石嵯峨,风光秀美,正如苏泰初文献所述,位于大贤山上的织女洞与牛郎庙隔河相望,甚是凄美。

这一天,人们早早地在牛郎庙前架了桌子,摆满供品,有人说七月七之后秋风渐凉,神灵也要换棉衣,老嬷嬷们就用布给牛郎织女及他们的两个孩子做好鞋和棉衣,在牛郎庙前焚化。拜完牛郎,村民组织轿夫抬着轿子上山请织女,腰鼓队、舞蹈队紧跟其后,人山人海,织女洞前人们排着长队为织女烧香请愿。

在织女洞里可以看到历代石碑80多块,字体清晰。时间最早的是宋代元丰四年老百姓做道场的一块功德碑。另有金代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的石塔一座,题刻清晰。值得注意的是,碑刻文字中出现了张道通云游至大贤山、定居于织女崖的叙述:“乃游此地,谓人曰大贤,织女崖,乃同徒众登眺巅峰,山清水秀,

而乐居焉。”据介绍,这里的“织女崖”是最早与织女有关的碑文记载。

下山路上听村民说到了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一家大户人家的小姐与一个出身低贱的放牛小子相恋,为了终身厮守,一起偷偷逃到依山傍水的牛郎官庄,过起了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但毕竟是私奔,也免不了被发现、拆散、分离的悲剧,故事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加上人们对于自由爱情的向往,就产生了“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故事。

在牛郎官村,村民说连日的阴雨是牛郎和织女的眼泪,而七月七拜牛郎、请织女的仪式则是牛郎织女的故事与这个村落渊源颇深的体现。

离开沂源这天,天色已经归于平淡,既无风,亦无雨,但天上人间,山也有情,水也含怨,传说中“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牛郎织女,仍将在此地遥遥相对,痴痴相守,问世间谁又能逃脱一个“情”字呢?

小贴士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燕崖镇美食:烙煎饼、塌包子、丝咸菜、浆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