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在国家级贫困县都安瑶族自治县,贫穷的生活伴随着他青少年时代,自身的经历让他深切同情贫困群众,深刻理解国家扶贫工作的重大意义。为改变家乡乃至广西的贫困面貌,他不辞劳苦,推动建立起全区扶贫考核体系,他将毕生精力融入大山,用生命照亮群众脱贫路——

心系贫困群众的瑶山之子

——追忆从都安走出的扶贫干部蓝标河系列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 高东风

图为2005年蓝标河(后排左1)通过希望工程为家乡的贫困儿童争取到的助学金。 (文中图片由蓝标河家属提供)。

“头一天晚上,蓝县长还带着鸡、肉来我家,并邀请5个贫困户一起边吃饭,边研究脱贫产业项目,很晚才离开我家,没有想到第二天他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如果那晚让他住在家里好好休息,也许就不会这么匆忙地走了!”柳州市融安县大坡乡同仕村同仕屯韦桂连擦拭着眼泪懊恼地说。

韦桂连口中的蓝县长就是出生在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镇丹阳村,大学毕业后进入广西社会科学院工作的蓝标河。从2003年开始,蓝标河被派到大化瑶族自治县农村当扶贫干部,并主动参与农村发展课题和扶贫外援项目,先后挂职大化瑶族自治县和融安县,任协助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县长。2014年,蓝标河调任自治区扶贫办外资扶贫项目管理中心监测统计处处长,曾一手推动建立起广西全区扶贫考核体系,是广西扶贫办公认的“智多星”。今年4月,因连续加班、疲劳过度,不幸因公殉职,英年早逝,年仅44岁。

引智扶贫

引进资金建起希望小学

2003年,蓝标河主动申请负责广西社科院定点帮扶县——大化县的扶贫工作,且一干就是4年。蓝标河与时任大化县政协副主席的韦英豪有过较多的接触,在韦英豪的印象中,蓝标河是一个“把党的工作放在心里最重要位置的模范党员、好干部”。

韦英豪回忆说,蓝标河对山区教育事业格外关注和热心,他觉得扶贫首先要扶智,要改变山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就要培养有知识的下一代,应该从教育入手,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只要有了一群有知识的年青一代,才能从根本上脱贫。

2002年年初,韦英豪和蓝标河一起到大化县岩滩镇下皇村坡竹屯走访时,看到坡竹小学100多名学生挤在低矮、破旧的砖瓦房里上课,几个教室房顶都是“露天”的,因为教室不足,还有“复式班”,每当外面下大雨,教室里就下小雨,这让他十分焦急,并暗下决心要改善孩子们的学习环境。

蓝标河把自己的想法向广西社科院的领导汇报,得到了单位领导的肯定和支持,并让蓝标河带着韦英豪一起到南宁面谈。

韦英豪说:“我先后两次和标河同志去社科院,当面向社科院的相关领导汇报了坡竹小学的现状。后来,在该院的支持和标河的努力下,澳门的一名商人出资20多万元建起了300多平方米的坡竹卓明希望小学。”

岩滩镇中心小学校长覃兆先回忆说:“坡竹卓明希望小学建成后,1至6年级都有了独立的教室,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

一颗公心

为民办事不计代价报酬

出生在大瑶山的蓝标河,从小就听长辈们讲韦拔群等革命先烈的故事,这对他的人生观产生了很大影响,让他萌生了要像革命先辈那样为祖国为人民做贡献,就算牺牲一切也值得的理想信念。这也是他后来在扶贫工作中以苦为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思想根源。

2003年,在大化县进行农村发展课题和扶贫外援项目的时候,当时他只是副主任科员,但他克服经费紧张、资源匮乏等困难,拉下脸皮到处走访熟人、请求朋友支援。除从本单位外,还从自治区教育厅、交通厅、水利厅、希望工程办公室等引来资金和扶贫项目,扎扎实实为当地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办了不少好事。

蓝标河的哥哥蓝标松回忆说,2003年标河到大化扶贫支教的时候,母亲和我一起住在大化县城,就想让标河住到家里,好让母亲多点机会见到这个儿子。但标河怕影响不好,坚持住在扶贫点上,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只是偶尔抽空回来匆匆看望一下母亲。当时标河的级别低,下乡、跑项目都没有公车,很多时候是我开着私家车送他下乡或去南宁跑项目,都是标河自己掏腰包加油和支付道路通行费。

蓝标河的母亲何庆美哽咽着说:“从小我和他父亲就教育标河勤劳、简朴,不管以后做什么工作,有多少钱,都要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不仅做到了,还做得很好,很出色。”

因为蓝标河工作出色,2003年被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为“定点帮扶贫困村工作”先进个人,2005年被广西社会科学院评为社会工作先进个人,2007年被自治区支教工作领导小组评为广西支教工作先进个人。2004年至2009年间,多次被广西社会科学院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心有大爱

舍小家为大家公而忘私

蓝标河的妻子介绍,蓝标河是199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入党22年来,他对工作是高标准、高要求,而自己的生活十分俭朴,不讲究吃穿,至今一家老小仍住在没有电梯的老房子里。

为了扶贫工作,蓝标河欠了家人很多情:家庭聚餐迟到,给孩子辅导功课没时间,答应带孩子出去玩爽约。正在上小学的儿子有时不太理解,委屈地说:“别人家的孩子都有爸爸陪,而我的爸爸总是加班。”蓝标河是一个心怀大爱的人,对贫困群众有很强烈的同情心,总想扶危济困,帮助困难的人。平时亲戚朋友有什么困难他都尽量帮助,慷慨大方。在生活中待人宽厚,平易近人,从不摆什么架子,对吃穿从不讲究,生活非常俭朴,过年过节要帮他买衣服,他总是找理由拒绝,一双皮鞋穿了好几年,鞋底开线了,他就去补好继续穿,直到烂得无法继续穿了,他才会买新鞋。但他对待工作则是高标准严要求,雷厉风行,原则性很强,曾经有些人想送礼讲情,都被他严加拒绝,他讲规矩守纪律,清正廉洁。他是一个很纯粹的人,发自内心地热爱扶贫工作,对扶贫工作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不为名不为利,工作再苦再累都没有一句怨言,总是乐呵呵的。

短评:用行动诠释党员使命

风之声

近段时间,从都安瑶乡走出的“为扶贫而生”的优秀扶贫干部蓝标河的先进事迹,感动了无数国人,更是成为国内主流媒体持续关注的焦点、热点,被誉为用行动诠释党员扶贫使命、燃尽生命照亮大山脱贫之路的“扶贫标杆”。

纵观蓝标河短暂而闪光的一生,全身心都是扑在扶贫工作上,从2003年开始在广西社科院参加支教扶贫,再到国家级贫困县任职挂职,长期在多个岗位从事扶贫工作。2015年,全国开始实施精准扶贫工作,在没有更多参考的情况下,蓝标河与几位同事白天分头到各部门走访,晚上回来集中梳理、分析、讨论,随后制定出精准识别方案。为做到每一个贫困指标更精准,蓝标河不厌其烦,不知跑了多少地方、找了多少人反复核实论证,一手推动建立起全区扶贫考核体系,成为广西脱贫攻坚战不可或缺的“智囊”。他的英年早逝,使我们失去一名好党员、好干部,更是广西脱贫攻坚工作的一大损失。

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学习他“为扶贫而生”的无私奉献精神,学习他用奉献之火温暖贫困群众,时刻把百姓的冷暖忧愁放在心头,用他“向人民报告”的大爱情怀,诠释我们每名党员干部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