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养1张蚕蛋,需要两个劳动力从早忙到晚;现在,同样是两个劳动力,不仅每批可以养至少2张蚕,而且活儿轻松多了,养蚕年收入超过10万元……

8月26日,在宜州区刘三姐桑蚕产业(核心)示范区的德胜镇上坪村洞口屯,蚕农兰永静谈起养蚕20多年来的变化,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

变化因何而起?为一探究竟,记者走进了兰永静面积达110平方米的大蚕房。宽敞明亮的屋内,摆放和吊挂着许多造型各异的器械。“这些都是我的养蚕‘神器’。”一进屋,兰永静就像技术专家一样,一边操控设备,一边介绍起来。

首先亮相的是自动上簇平台。只见兰永静拿起手中的控制器,轻轻一按,挂在天花板上的几百张方格簇,便匀速降至地面。“你看,我这里全部使用了塑制簇筐。”兰永静说,过去使用纸质方格簇,不仅大小只有塑筐方格簇的一半,而且蚕虫爬簇后,不会主动进入格子里吐丝,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进行人工翻簇。现在,使用塑筐方格簇,不再需要人工干预,蚕虫可在一个晚上全部爬入格子里吐丝。

紧接着登场的是电动轨道平台。过去,蚕农需要带着厚厚的口罩,进入蚕房抛撒石灰进行消毒,由于石灰粉尘对身体健康危害很大,蚕农撒上几把就要到屋外透气。蚕虫长大后,蚕农需背着几十斤重的桑叶,踩着硌脚的砖块,反复进入蚕房喂蚕,一趟下来,常常累得直不起腰。现在,只需在蚕房铺设简易轨道,再在轨道上架设电动平台,就可实现消毒、喂蚕自动化。消毒时,随着电动平台缓缓移动,安装在上面的机器,可在短时间内自动完成石灰喷撒作业;喂蚕时,人可以坐在匀速移动的平台上,为蚕虫投放桑叶。

接下来亮相的是自动取茧机。过去,蚕虫在方格簇结茧后,需人工将蚕茧一颗颗从方格里摘下。现在,即便是容量大了1倍的塑筐方格簇,只需将簇推入机器,用脚轻轻一踩,不到2秒钟,就能瞬间取下一整张簇的蚕茧。“过去,1个人忙上1天,才摘得50公斤蚕茧。现在,我1个人半天不到,就能取完200多公斤蚕茧。”兰永静说,1台机器可以由几家农户轮流使用,不仅人工成本大大减少,而且工作效率提升数倍。

除此之外,兰永静的蚕房里还安装了通风隔热系统,并备有不少养蚕过程中可以随时取用的小器械。

“这些‘神器’,都是我参加党委、政府组织的农技培训时学回来的。”兰永静说。多年来,每到农闲时节,他都积极参加新型农民培训班,并在种桑养蚕中积极运用、大胆创新。同时,他还与其他学员建立了微信群,交流分享运用新技术新设备的经验成果。他表示,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学习,争取把新型职业农民技术证拿到手,把更多技术学到手。

在他的带领下,上坪99%的养蚕户使用了省力化养蚕技术,年养蚕收入超过8万元的养蚕户达370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