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在我们广西的一些地方,尤其是在一些壮族人口集居的农村,很被看重,这个节往往要过上好几天,每天都要吃鸭子。

  中元节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但不知道为什么,人们都把它叫做七月十四,即这个节在农历七月十四日,口语上还把“日”字给省略了。在民间,实际上从农历七月十二日起这节就已经开始,一直到农历七月十六日收节。

  世俗上,也把中元节叫做“鬼节”。因而在中元节其间,民间还会有一些祭祀的活动,例如敬奉神灵,缅怀先人等。

  中元节正是夏收夏种这个农忙季节刚过去,鸭子正是肥美的时候,人们为了庆丰收,祈盼来年有更好的收成,就大宰其鸭,大吃大喝一场。一方面是祈求祖先和神灵的保佑,另一方面则是大家辛辛苦苦忙了大半年,也该好好享受一下,放松放松,休息休息,以便养足精神去迎接下一次农忙时节。

  因为中元节俗称“鬼节”,文化大革命期间,过这个节被认为是搞迷信活动,在节里禁止烧香拜神,吃吃喝喝。但这毕竟是个传统的节日,也不能禁了它。

  那几年,每到中元节,生产队就有干部值班,在村里巡察,看哪家哪户在搞“迷信”,宰鸭加菜。被发现了,按规定,重则批判,轻则警告。当然这巡察也只限于农历七月十四日这天。这样村民们就在七月十二日、十三日里吃,十四日停一天,十五、十六日又吃两天,在十四日以外的这些日子里,生产队的干部们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他们只怕也在悄悄吃着鸭肉呢。

  那个年代,平常也难得宰鸭杀鸡的,因此到中元节,有些人买回鸭子后,就想着法子把它弄肥一点再吃。怎么弄?是要提前十天半个月把鸭子买回来,然后用炒玉米来灌它,俗称填鸭。填鸭,就是为了催肥。鸭子买回来后,关在笼子里,每天抓出来,踩住它的双翅双脚,用手掰开鸭嘴,强行灌进用食油炒过的玉米,这样经过十天半个月,鸭子不但长肥了,而且煮出来的鸭子鸭皮金黄香脆,肥而不腻。

  填鸭这个习惯,在我国好像南北都有。旧时北平烧鸭,就是填鸭后做的。梁实秋先生在《烧鸭》里写道:北平不是产鸭盛地,“鸭自通州运到北平,仍需施以填肥手续。以高梁及其他饲料揉搓成圆条状,较一般香肠热狗为粗,长约四寸许。通州的鸭子师傅抓过一只鸭来,夹在两条腿间,使其不得动,用手掰开鸭嘴,以粗长的一根根的食料蘸着水硬行塞入。”把鸭子关在狭窄地方若干天,使其不便行动,“天天扯出来填,非肥不可,故名填鸭。”北京烤鸭(旧时叫烧鸭)之好吃与名扬天下,就跟这填鸭有关。

  现在过中元节,跟过其它传统节日一样,已经成了很平常的事,鸭子也可以从农历七月十二一直吃到七月十六收节那天,尽管大大方方地吃,没人会说这是个迷信的节,更没人去巡察和禁止人们过节。只是那填鸭,再也无人肯花那份闲功夫去弄了,人还嫌鸭子太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