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年,我在乡下工作。说实话,作为一个乡镇干部,得到提拔重用或调动到县城,是每个人的梦想,虽然一些人口头上不说,但心里一定是这么想的。不瞒,我曾经也是这样想的。

  有人说,要想得到重用就多上《右江日报》,让领导看到你的文章,认识你。抱着这种朴素的想法,我跃跃欲试,向《右江日报》投了几篇稿件,但都泥牛入海、杳无音信。但,写文章却又是我的爱好。作为80后的我们,背井离乡谋生似乎是一代人的共同命运,乡愁,在我们这代人中有着挥之不去的情愫。清楚地记得,我的第一篇上稿文章并非新闻,而是一篇题为《回趟老家》的散文,也不知道读者读后有何感觉,但我被自己的文章深深地打动了,老家的山山水水历历在目,而我们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父母,离开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这篇文章上了《右江日报》,点燃了一个梦寐以求的希冀。

  像我这种挑过粪、插过秧、打过柴、放过牛的人,只要给我一点光明,我就会义无反顾。从此,写作成了我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当然,上稿量也随之剧增。当中,也得到了很多领导及同行的指导帮助。在此,向你们致以我最诚挚的谢意,我会永远铭记你们。同时,我的写作水平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我知道,一篇好的新闻乃至所有文章,必定要有一个好的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读者大都先看标题再看内容,如果两眼无光没有精神,难以挑起读者的兴趣。说来好笑,当时镇里发生了一件事,那就是职工食堂重新启用且不计利润,自然,吃一餐饭要比市场价格低得多,我想这也算一条新闻,于是,挖空心思想了一个标题:“粉,2.5元/碗”。这哪是什么新闻标题啊!简直就是粉店外面的价目广告表。现在回想起来,真是草根+幼稚。其实,初学者要写好新闻,一定要阅读海量新闻,要买专业书籍学习,还要向前辈请教。后来,我不断地学习领悟,终于能写出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新闻标题,如《引来甘泉润民心》《澄碧湖绘制增收蓝图》等。

  终于有人看到了我的文章,我也得到了贵人的举荐,从乡里调到县城,又从县城调到市里。一路走来,都是得益于一篇比一篇成熟的稿件,正因为我的稿件在质和量上均有提升,才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才“三级跳”到市里。当然,写好文章特别是写好新闻,绝非轻轻松松敲锣打鼓,特别是在宣传部专职写新闻时,要充分地采访,真的是“脚上有多少泥巴笔下有多少文章”,而且,采访回来要写成一篇“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特”的稿件,绝非易事。多年来,我总结出来一条经验:灵感来自于采访。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我上《广西日报》9篇、《右江日报》176篇,另有新华网、人民网、广西新闻网、百色新闻网数篇。其中,《澄碧湖绘制增收蓝图》被国务院重点杂志《中国扶贫》采用。2016年,我被评为《广西日报》先进通讯员、《右江日报》特等通讯员、百色新闻网特等通讯员等。我非常珍惜这些荣誉,因为,这些荣誉不是吹牛皮或走关系得到的,是文章的质和量决定的,是我多年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和奋笔疾书得来的。

  我的大多数稿件都投到《右江日报》,且《右江日报》的采用率和采用量也是最高的。当然,采用率和采用量的提高,最终原因是稿件的质量提升了。《右江日报》作为党报,用稿是相当谨慎。没有脚踏实地地采访撰写,没有高质量高品质的稿件,是很难叩开《右江日报》这扇谨慎的大门的。虚心学习,是写好稿件的先决条件,我的稿件之所以被采用,凝聚了无数编辑老师的心血,是他们一步步的指点的结果,当看到我的稿件被重新编辑焕然一新时,我知道下一步我该注意什么,该怎么写。也正是编辑老师们的一步步教育引导,我才一点一点地进步提升。

  花香自有蜜蜂来,海深方得百川聚。不怕苦、不怕累、不怨天、不尤人,干出成绩、干出成效、干出特色,自然有人赏识。如今,我因工作变动,写稿件的时间和机遇少了,但我会在新的战线上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和奋笔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