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1月,沈从文到西南联大担任中文系教授,他尽心尽力辅导学生们写作。

据汪曾祺回忆:沈从文主张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有时也会出两个题目,比如“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学生问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沈从文回答说:“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先做一些片段的习作,可以锻炼基本功。如果一上来就写大作品,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

他讲课,大都是先看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讲述,点评直中要害。他常强调:“搞创作,要贴到人物来写。”他始终认为人物是主要的,作者的心要紧贴着人物,其余都是次要的,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情,都只能依附于人物。

一次,汪曾祺写了一篇小说,竭力把对话写得有诗意、有哲理。沈从文说:“你这不是普通人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从此,汪曾祺知道对话就是人物说的平常话,要朴素、真实。

沈从文常在学生的作文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往往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评析本文得失,见解精到。同时,针对学生的作文,他还会推荐阅读一些相类似的中外名家作品,通过对比借鉴,学生进步得更快。为此,他每天上课,总要夹着一大摞书,带给学生。有些资料不易找到,就自己抄,完后分发给学生。他家从早到晚都有学生来借书。至于谁借了什么书、什么时候借的、能否归还,沈从文从不记得。

对写得较好的文章,沈从文就寄给相关报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他寄出去发表的稿子不计其数,用去的邮费也相当可观。

沈从文满腔热情地帮助学生成才,不仅在西南联大,此前在中国公学、青岛大学、山东大学任教期间,都始终这样做,因而他的学生名家甚多,包括著名历史学家吴晗、罗尔纲,著名诗人臧克家、穆旦,著名作家汪曾祺等。

(《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