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学民

步入花甲之年,在经历人生三次盖房的体验后,一番思索,几番感慨。从我一生的三次盖房,见证了时代变迁,见证了国运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函数关系,只有国家富裕强大了,个人小家庭才会幸福安康。

我的第一次盖房经历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那时的中国农村,集体化经营,大锅饭模式,农村的日子可谓是缺衣少食,物质匮乏贫困到极点,试想一下,一个连温饱问题都难以维持的家庭,哪里有什么余粮余钱去圈院盖房呢?可现实情况是不盖不行,不盖要露宿街头!眼瞅着,我进入青春期结婚年龄,父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虽说生活紧巴,难糊住嘴巴,但还是要勒紧裤腰带,咬紧牙关盖房。

那个年代农村房子是以土坯为主的土木结构框架。地基夯实后,父亲请来一位大工匠,每天付给人家一块钱作为报酬,剩下的小工由我、父亲和临时抽叫帮忙人员担任。当时的小工都是友情帮忙,每天管饭,不要工钱。工程开始后,五间北房后背墙、山墙都是事先用土垒起来。(我们这叫打墙),房的前檐墙用砖砌到窗台高,上面用胡基(土坯)垒起来再装上门窗。上梁时,邻居聚拢过来,抬的抬,扛的扛,用绳子把担子、檩子一一扛上放好加固,五间房前后都有柱子支撑,四周用砖头、瓦渣、胡基、土泥切实抹平。当时我记得,每天晚饭后,叫齐第二天的小工帮忙是最头疼的事,因为人人都为生活奔波,人情厚的给你帮上一两天的,人情不够厚的再怎么叫人家还不来呢。真是寸步难行,愁事多多啊!

第二次建房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我国农村虽然责任制下放,改革开放多年,但农民日子依旧艰难,说起盖房子还是倍感吃力。人们说:娶媳妇盖厦,说起来害怕。我在旧宅老房子的基础上,院子西边新建了以红砖、楼板为主体材料的四间平房。当时的红砖、水泥、石子、沙子、白灰等建材价格便宜,包括盖房包工等大小工钱也很低,说起来让人见笑,我身上仅有一千元多一点现金,就风风火火推倒旧院墙,开建新房子了。

一个多月的紧张忙碌,一个多月的风里雨里,一个多月的日夜奋战,新房终于矗立竣工。这一次的盖房虽说苦点累点,但人情、亲情、友情让我颇受感动,让我难以忘怀。

第三次盖新房,是在去年,我的大儿子盖房。这一次由工程专业队承包,正规图纸设计,新址、新宅,钢筋、水泥、框架式结构,两层瓷砖贴面,豪华靓丽新式小楼,工程用料、钢筋水泥、石子沙子、楼板等用上国标号。工程从7月初开工,到11月份竣工,历时四个月,工程造价我不敢去想象,其巨大到令我所料不及,设计之完美前所未有。

如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富裕文明发展征程中,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是社会进步发展之必然。我经历了三次盖房,每次盖房都很感动。

第一次是“大锅饭”集体化时代,盖房需要几年忙,拉土圈院打胡基(土坯),砖头瓦块要备全,土院、土墙、土坯房,穿鞋戴帽算高档。

第二次80年代改革开放后,解决了温饱盖新房,土木结构成历史,一砖到顶很平常。

第三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农民富起来强起来,家家户户盖新房,钢筋水泥黄河沙,框架结构二层楼,瓷砖贴面好气派。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国家、民族、人民命运的一个转折点,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国家和人民终于走上了飞速发展、繁荣富强的快车道。

我三次盖新房的经历见证了一个农民家庭和我们伟大的祖国由落后贫穷到文明富裕,步入小康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