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庆琳 实习生 李 芹

8月21日,33名古稀老人乘车前往钟山区月照养生谷和大河堡景区参观游览。一路上,老人们徜徉在回忆里,你一言我一语,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原来,这33位老人是“三线建设”时期在煤炭工业部三十六工程处工作过的同事。此次他们聚首六盘水,就是为了重温“三线”情怀。

上午9时,月照养生谷内空气清新、风景优美,老人们兴致勃勃地爬上喀斯特绝壁景点,在石头旁合影留念(如图)。之后,老人们继续前往神雕峰,在山峰下,大家被奇景深深吸引,连声赞叹景色壮观。接下来,老人们还参观了石生树、情钟等景点。

当日下午,老人们又前往大河堡生态景区。他们犹如精力旺盛的少年少女,欢呼谈笑,还在二胡的伴奏下唱起红歌,感恩今天的幸福生活……

40多年前,正是这群老人,背着行囊,怀揣梦想,带着青涩与热情踏上了六盘水的土地,开启了那段为国为家奋斗的岁月。

33位老人中有七对夫妇,他们或是在六盘水工作时结婚,或是调回原籍后喜结连理。说起那些年共同奋斗的艰苦岁月,老人们却甘之如饴。

如今70岁的刘刚与其妻是小学同学,“三线建设”时,两人一起从黔西南州兴仁县,背着铺盖卷,挎着水壶,胸前挂着毛主席像章,来到了六盘水,之后一起留在了大河矿工作。

刘刚的妻子唐焕琴第一次工作,就进入了土建队,如今说起那些建筑工具来还是头头是道。“以前在土建队,一个师傅带两个人,只要师傅一叫上房顶,就得马上去,怕也得去。有一次师傅让我和另一个女孩扛一根房梁,当时的我只有70多斤重,房梁太重压得肩膀疼,但是又不敢扔。”唐焕琴回忆说。

今年73岁的刁太光,退休前在大河矿从事井下掘进,其妻是当年从贵阳来六盘水的下乡知青。双方经人介绍认识,并相知相恋。婚后,刁太光虽搬离大通铺,住进“夫妻宿舍”,但这宿舍也不过是一间20平米大的油毛毡房。那时,刁太光的工作需要“三班倒”,一个班的任务是掘进12米。可那时的生产条件十分艰苦,基础设施落后,掘进时遇上全部是岩石的话,往往一个班只能推进一至两米。

重聚六盘水,33位老人们不仅共同回忆了峥嵘岁月,还一起感受到凉都的变化。

来自安徽的常乃传今年68岁,他于1966年参加工作,先后进过机电厂、石料厂,1971年进入宣传队,他与爱人就是在宣传活动上认识并相爱的。此次回到六盘水,常乃传不禁感慨六盘水变化大,“气候舒适凉爽,故地重游更有一种亲切感。”

15岁就来六盘水参加工作的饶一曼,1973年随单位搬迁调回安徽后,直到2010年才再次回到大河矿,“那时,发现矿区和城区早已今非昔比了。”饶一曼说,与她所居住过的城市相比,六盘水经济增速快,植被多,气候宜人,而且转型后生活环境更加舒适。这些年,一有时间她就会带着自己的老朋友到凉都来休闲旅游。

来自山东的许忠亮,说起六盘水的变化,69岁的他同样感叹万千,“六盘水是因‘三线建设’而诞生的一座新兴城市,如今,这里的城市规模与档次都有了大幅度提升。”许忠亮说。

……

据了解,接下来的一段时间,33位老人还将参观游览北盘江景区、韭菜坪等景区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