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文平

  汕头福音医院始建于1863年,是英兰长老会创办的教会医院。据史料记载,汕头福音医院从创办伊始,就开展传染病防控工作,推行疫苗接种,预防传染病。

  根据《1866年汕头福音医院报告》,在1865年9月到1866年12月这段时间,“牛痘接种也开始推行。在去年的下半年,超过60名儿童被接种。这里的中国人对于我们的这种小举措存在强烈的偏见。但一旦有了开端,接种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将会被明显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就会认同和接受它。”

  在此后的多个汕头福音医院年度报告里,也有疫苗接种的记载,体现了疫苗接种的连续性,其他史料也有相关记载——

  1868年,大约有160个儿童注射了疫苗,大多来自汕头周边农村。在许多分散的乡镇,母亲们都希望有医院的医疗队到来,为她们的孩子注射疫苗。

  1888年汕头市霍乱疫情严重,福音医院尽力救治。“只要是我们发现的疾病我们就有责任去治疗,大约75%的患者被治愈了。”

  1894年,“尽管有通过水路和陆路从香港及广东来的病患,汕头及周边地区很幸运地躲过了鼠疫侵袭。继长时间干旱之后,连绵大雨来临。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做好大部分的防疫工作,对所有来自受感染港口的轮船进行检查。轮船由莱恩医生检查,所有可疑病例都被送到一个由商业机构建立的棚子医院里,由中国当局指派本地一位内科医生照料。这个计划成效很好,那个本地的医生是一位很好共事的人,他的出现防止了谣言的兴起。”

  至迟到1910年,福音医院已经得到了预防鼠疫的哈菲根血清疫苗,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接种。1910年医院接种5431例预防鼠疫疫苗,还接种720例预防天花疫苗。当时主持汕头福音医院工作的怀敦干医生最初提倡注射疫苗预防鼠疫时,人们多抱怀疑态度,来注射者寥寥无几,但其防治效果逐步得到人们认可,来注射的人一年比一年多。

  此外,福音医院还进行霍乱疫苗接种,当时怀敦干医生甚至主张医院所有职员都要注射预防霍乱疫苗以预防感染。1912年汕头发生霍乱,“死亡狼藉”,而医院为人注射疫苗,“活人不少”。

  1913年福音医院鼠疫疫苗接种2990例,霍乱疫苗接种等49例。仅1914年春就有3341人注射疫苗,24位来自汕头、潮州医院的前学生(汕头福音医院自1874年起开始招学生,学制一般为4年,直至1930年)及助理被授权执行预防鼠疫疫苗接种。1915年接种抗鼠疫疫苗944例。“接种抗鼠疫疫苗例数明显减少,不足去年的三分之一。部分原因在于之前大面积接种过抗鼠疫疫苗的一些地区没有暴发鼠疫。”1916年接种疫苗799例。

  1919年霍乱流行,福音医院将女医院隔离出来接收霍乱病人,但是病房仍然不够。附近一个大棚屋有3间木制地板的房间,医院将之设置为病房,每间5张病床,并设置一个护士站,临时建立了霍乱防治医院,治疗了大约350个病人,死亡率大概为20%。汕头市自来水公司和开明电灯公司提供免费的水电给霍乱防治医院,并给了汕头福音医院每月费用很优惠的折扣。汕头市电话公司为医院免费安装一部电话,并且免月租费,还提供电话分机在医生房间。

  1940至1941年,由于实行霍乱和天花疫苗接种,汕头除了伤寒病之外,没有其他的传染病流行。

  1948年,医院继续免费给想要接种的人接种伤寒疫苗,在医院和市中心开展疫苗接种工作。“总的来说,人们并不害怕伤寒,倒是怕霍乱和天花,遇到那两种病他们会立刻过来接种疫苗,但许多年以来死于伤寒的人数远远超过那两种疾病。”医院与汕头卫生局合作,在医院和市中心开展天花和霍乱疫苗接种。传染性疾病所带来的重大恐慌通过疫苗接种而得到遏制。

  以上记载虽未能反映汕头福音医院传染病防治中疫苗接种工作的全貌,但能看出疫苗接种在当时已作为防治工作的重要措施而受到重视。

  1953年,汕头福音医院由汕头市人民政府卫生局接管后改名为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就此开启了医院历史新纪元。医院秉承救死扶伤和为人民群众健康负责的精神,按照国家传染病管理的法律、法规和预防接种的政策、规范要求,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在传染病防治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传染病防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预防接种工作得到迅速普及和发展,在传染病防控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本文内容参考吴威凛〔英〕等著、朱文平编译的《汕头福音医院年度报告编译》(《潮汕文库·文献系列》),照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