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滟晴作为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法律援助公职律师和刚卸任的贫困村第一书记,无论在哪个岗位工作,她都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牢记使命,以务实诚恳的工作态度,勤政廉政的工作作风,奋发有为的工作热情,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积极贡献,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多次被评为“百色市司法行政系统先进个人”,先后获得2015年自治区司法厅个人二等功、2017年度百色市“优秀第一书记”等荣誉称号。

  敢于担当 为行业树立品牌

  市法律援助中心成立初期,主要是由国办所老律师和行政部门临时抽调人员组成,年龄结构老化,且流动性大,各项工作严重滞后,是司法行政的老大难。为解决困境,市司法局领导经过认真研究和深入考察,把时任右江区司法局基层工作股股长的黄滟晴调入市法律援助中心,负责中心的全面工作。

  工作中,黄滟晴发现,中心各类工作制度和规程不健全,工作秩序比较混乱,工作人员精神面貌差,法律援助案件质量不高,甚至出现承办人有违纪违规办案现象,经常接到受援人的投诉。为扭转这个局面,她决定从建立和健全工作规程和工作制度入手,用制度来管理人,以制度来推进工作。为此,她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利用参加各种学习培训机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收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多次到各地观摩和学习兄弟市的先进管理经验。

  2011年,在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黄滟晴结合工作实际,组织人员先后制定和完善了《法律援助案件受理、审查、指派程序规则》《首问责任制度》《服务承诺制度》《投诉制度》《案件质量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同时还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援助工作纪律》,从源头上杜绝了违规办事的现象,中心实现了从经常接到投诉到实现零投诉的转变。

  由于业绩突出,市法律援助中心于2010年、2012年被自治区司法厅评为“全区法律援助先进单位”“全区十佳法律援助单位”,2012年被市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奖”、2013年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示范窗口”、2014年被市政法委记集体三等功、2015年获中央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项目先进实施单位。

  一身正气 为弱者保驾护航

  2014年2月,临近春节,市法律援助中心突然接到45名来自某木业公司民工的集体来访,诉称被某木业公司无故解除劳动合同,以公司经营状况不佳为由拒不支付经济补偿,还被拖欠数月工资,经与公司方面多次交涉没有结果而到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并声称要与公司拼命,情绪非常激动。该中心受理此案后,黄滟晴意识到案件的严重性,紧急召开中心工作会议,部署工作任务,要求中心立即指派经验丰富、办案能力强的律师承办此案。

  由于临近年关,很多律师事务所的律师都已经提前停止执业回家过年,本中心的专业律师也已请假离岗,黄滟晴的父亲此时正重病住院,指派案件成难题。这时,中心有人建议将案件拖一拖,等过年回来后再行指派律师办理也不迟。“那些被拖欠的工资是他们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家里人都指望他们拿钱买年货回去过个好年呢!哪能拖得起!”黄滟晴在看到民工们急切的心情和渴望的眼神后,下定决心亲自处理这个案件。

  接手案件后,黄滟晴立即深入研究案情,着手收集证据材料,用两天的时间连夜加班加点迅速计算每个民工的补偿金、所拖欠的工资金额后,于第三天代理民工向市仲裁委提出仲裁申请。为使民工在除夕前得到工资和经济补偿金,庭前,她一方面不厌其烦的与仲裁委充分交换意见,要求打开绿灯,优先排案,得到支持。另一方面,她从侧面了解公司的财产情况,掌握公司的经营状况,收集证据材料,确保公司能履行支付义务。之后,她不辞辛苦找到用人单位主要领导,从情、理、法的角度进行说服,使用人单位改变态度,接受调解。在黄滟晴的努力下,经市仲裁委主持,双方于除夕前一天达成调解协议,由用人单位按照法律规定向劳动者当场分别付清经济补偿金共21万元和拖欠的工资。

  为感谢律师的付出,民工们在返乡之前,每人凑200元塞到黄滟晴手中,恳求她一定接受他们的谢意。当时,黄滟晴的父亲重病急需用钱,如果收下将会解决她的燃眉之急。然而,她始终牢记法律援助是一项惠民工程,为维护民工的合法权益是法律援助律师应尽的义务,向当事人收取任何财物都是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作为党员,她必须模范带头遵守,并牢牢守住底线。为此,她婉言拒绝了民工们的好意,并表示以后只要有类似遭遇,法律援助中心会继续帮助他们维权。

  不忘初心 为贫者带去希望

  2015年10月,黄滟晴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接受组织安排,到靖西市武平镇仙奉村担任第一书记,协助当地党委、政府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任期2年半。在担任第一书记期间,她时刻牢记自己的工作使命,把挂点村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时刻关心他们的疾苦,把为群众谋福利放在工作首位,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她的出现,给贫困村的村民带来了希望。

  两年来,她先后完成了通屯公路的硬化建设、巷道硬化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村小篮球场、村务公开栏和村民集会场所等,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和受教育环境。同时,她还为38个没有户口的特殊人群解决户籍问题,不但为他们排除困扰,还使这些人真正享受到惠农的政策红利。

  此外,她以敏锐的觉察力,引进龙头企业,在村里推行“公司+农户+合作社”的模式,广泛深入宣传和动员,改变村民守旧的农耕思想,使村民放弃传统粮食作物,转型到发展高产值的水果产业中,发展了1000多亩的水果种植产业,成为靖西最大的夏枣基地,并参与村民合作社,接受公司统一管理,实现村民增收,村集体有经济收入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