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姓董名臣印,一个农民的儿子。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勤俭持家久,诗书继世长。良好的家规、家训、家风,造就了他勤学上进、知恩图报的品格。

他,一米六零的个子,一说三笑,为人热心而坦诚。他是一位工程师,长期在领导岗位上,却从不张扬。

他,心胸开阔,八十高龄走起路来健步如飞,干起事来一路小跑,是一个普普通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就是这样一个没有背景的凡人,在人生八十个春秋的轨迹上,创造了近十个不凡的壮举。

1936年12月,他出生于运城市大渠乡东孙坞村一个农民家庭。1958年毕业于华北第二工业学校(现太原机械学院),同年9月参加工作,在南京某军工企业任车间技术科长。1965年在陕西某军工厂任设备动力科科长。1976年调回运城,任粮油机械厂生产技术科长、副厂长。1982年任运城制版厂设备科长。1993年分厂后退休于恒运公司。

为国家奉献四大桶金

1958年,21岁的董臣印从学校毕业,是那个年代人人羡慕的知识分子,也是父母、家庭和故乡的荣耀。

当时的国家,万物待兴。品学兼优的董臣印,刚一毕业就被分配到南京某军工厂,并担任车间技术组长。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怀着对祖国的一颗赤诚之心,他在5年时间里,先后编纂了《电极糊生产》《电石生产》《水玻璃生产》《氧气生产》4部技术书籍,填补了我国在某些领域的空白,为我国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留下了光彩的一页。这是他奉献的第一桶金。

1965年,在陕西某军工厂时,他在国家出版的机械工人杂志上发表了《摩擦压力机改进》技术论文,被全国唯一生产压力机的山东潍坊厂采用,一直至今。这是他奉献的第二桶金。

同年,董臣印利用所学的光学、电学知识,发明了火炮夜间作战用微光指示标尺,也是我国军事上的夜光镜,即红外线夜视镜,使夜间作战由原来的根据感觉射击,达到看准目标精准射击,为我国的近战夜战的战略战术插上了金翅膀,被军委采纳推广使用。这是他奉献的第三桶金。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民经济十分困难,一发炮弹成本,就相当于一个富农家庭的财产。董臣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把炮管改用枪弹进行演习训练,达到了实弹打靶功能,降低了成本。每月工厂都要进行千余发炮弹的实验,仅这一项,他每年就给国家节约了480万元军费,被军委采纳推广。这是他奉献的第四桶金。

改良小麦制粉技术

改革开放化春雨,一路拼搏向前行。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善思考、爱琢磨、勇创新的董臣印,脑海里开始酝酿一个想法:人们都喜欢吃白面馍,怎么能使小麦磨出的面粉既白、出粉率又高?

他出身农民家庭,从农村磨面用水淘麦子得到启发。将小麦筛选后,每百斤小麦加水10~14斤,润泡2~3分钟,使小麦吸水涨大,经过小麦螺旋推进器的推、阻、砂辊的摩擦,将小麦皮脱下,经过风洞气流,将小麦与麸皮分离,经筛孔流出。剥皮后的麦粒减少了阻力,降低了能耗,每百斤小麦出粉率比传统的磨法提高4%~5%,面粉洁白度大大提高,尤其像毛阿夫黑红麦品种,效果更为显著。小麦内含有苯丙篦,食用后容易诱发癌症。剥皮后,2斤小麦苯丙蓖由原来的0.42微克降到0.24微克,每克含菌量由剥皮前的13300个降到剥皮后的3300个。

董臣印设计制造的剥皮磨粉机在平陆面粉厂一次试车成功,所制的面粉因品质白、松软、筋道受到临猗糕点厂欢迎。

他所编印的《小麦制粉自动加水装置》《小麦剥皮机》《小麦剥皮在制粉中的应用》3本书,被收入郑州粮食学院教科书,成为大学教材。

共圆富强中国梦,大国工匠展风采

由于在各项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董臣印后被调入市工会,负责技术革新工作,协同解决13个县的科技疑难问题。

伯乐相马,慧眼识珠。时任运城制版集团董事长的刘克礼,盼贤若渴,惜才如命,向社会招聘了4名科技人员,董臣印应聘上了运城制版集团设备科科长。他不负众望,为运城制版集团走出运城、走出国门、走向亚洲,立下汗马功劳。

1985年,我国的制版电镀设备及配件都是从日本进口,其不仅价格昂贵、使用寿命短,而且购买不方便。对此,董臣印自己设计橡胶模具,在闻喜3531厂和裴工联合实验。他设计的橡胶模具在高浓度酸液下使用,不发粘、不变质,其各项使用技术指标甚至超越了日本的4倍。日本这个号称世界之冠的化工巨头,也不得不购买中国的橡胶密封制品。董臣印以“创新是中华民族的灵魂”的伟大气概,为国争了光。

1985年,董臣印编写了《铬雾除尘》环保论文,获得山西省科学进步一等奖。他被聘为运城技术协会会员。

董臣印在利用全国机械行业通用的《机器工人切削手册》中《飞刀展成铣蜗轮》方法时,发现从一系列挂轮中和刀具旋转速度,以及分度头摆动角度都不能形成有机的同步配合,无法进行正常加工。

起初,他觉得手册中的公式是全国通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手册不会有错误,所以反复检查自己计算的过程,结果一无所获。后来,他开始怀疑手册公式可能有误,就从铣床传动结构一步一步推导。结果发现,手册中的公式和自己推导的公式不一样,为了验证自己的公式,他又一次进行分度头挂轮计算和刀具计算,加工实验中顺利完成所需蜗轮。随后,董臣印给《机械工人切削手册》编辑部写信纠正。编辑部回信确认原公式错误,同时邀请他写份《蜗轮在铣床上的加工》。他写的东西在《机械工人》杂志发表后,在全国机械行业引起很大反响。不少人认为董臣印能把《机械工人手册》的错误找出来,肯定在机械行业其他方面造诣也很高,因此全国一些大型厂矿都慕名向他取经。

就这样,董臣印多次攻克机械行业的技术难题,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保证了安全。用“大国工匠”形容他,一点也不为过。

在那个没有知识产权的年代,董臣印做出了十多项发明创造,不计报酬,只图奉献。

退休后的董臣印,继续发挥余热,为居民义务服务十余年。他2015年~2017年连续三年被评为潞村社区公益模范、盐湖区道德模范、运城市道德模范及十大好人。他的事迹多次被《黄河晨报》《运城日报》、运城电视台报道。

如今,董臣印是《安邑文化》学会会员。他想出版一部《运城古名人录》,为古中国大运城建设增砖添瓦。

董臣印就是这样一个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凡人。

李克随 武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