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采访汕头大学校报主编曾建平老师,曾老师于1985年来到汕头大学校报工作,如今已有33个年头了,一直以来,他拍摄了汕头大学大量的照片,可以说,是用镜头记录下汕大的发展。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在汕头市区龙湖片区试办经济特区。同年8月26日,汕头大学成立,曾建平老师说,汕头大学有一个特点,就是从零开始,平地上建立起来的,“记得李先生讲过一句话——‘这里原来是一片菜花飞扬的田地’,所以,在汕头大学看到的,基本上是一个年代的建筑。” 曾老师说,刚建校的初期,汕头大学其实并没有校门,只有一个临时出入的地方,那里挂了一块木牌,写着“汕头大学”,后来才有了真正意义的大门,直到1984年,才建起第一个新大门,1990年之前,由于大学路改造,所以又建了一个大门,这个大门也是很多上世纪90年代潮汕人的共同记忆,大家称它是“白大门”。1986年5月,汕头大学首期工程竣工交付使用,建校速度与工程质量创下了全国第一,曾老师说,“汕头大学和汕头经济特区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都在1981年,建校之初汕头大学校本部只有三个系,即中文系、外语系和法律系,当时首届本科生,三个系加起来才106人,37年来,汕头大学的变化太大了,从1983年招生的106人,到现在全校有全日制在校生10294人。”

  如今,汕头大学最大的变化就是学校办学国际化,曾老师告诉记者,“我们的师资队伍里大部分是有海外留学经历的老师,很多学生还有机会到海外去实习交流,汕头大学建在汕头,我们现在有很多毕业生会选择留在汕头工作,或者粤东地区,可能会有人说,汕头跟广州深圳的经济实力是无法比的,毕业生留在汕头就浪费了,但我觉得这是一个过程,我们汕头大学能够制造人才,能够留住人才,汕头才能更快地发展。”

  1981年,汕头市作为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成为了中国的“试验田”,2018年世界年轻大学峰会上,办学仅37年的汕头大学再次入榜,成为中国内地入榜的两所高校之一,“速度”一词,似乎在汕头这座城市从未丢失,如今的汕头大学虽然年轻,但充满活力,正与汕头这座城市一起成长。

  本报记者 陈文惠

  摄影:曾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