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林芍岑 通讯员 钟家德
10月15日上午,在防城区大菉镇德兰村村民谢绍锦家门口,捉鸭、装笼、抬笼……鸭叫、人声混合在一起,好不热闹。这是该村扶贫工作队员帮助谢绍锦联系到防城区乐村淘公司进行销售鸭子的场景。当天,谢绍锦成功销售了200多只鸭子,收入近万元。
“感谢党的政策和扶贫工作队员的帮助,帮助我们做起了产业,还解决了销路。”谢绍锦高兴地说。谢绍锦原是德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扶贫政策扶持,不仅住上了新房子,还搞起了种养产业。现在的他,已经成了村里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2016年,谢绍锦一家被识别为贫困户。“当时,我们夫妻俩到处去打零工,家里老人身体长期不适,还要养着3个小孩,生活过得很艰辛。”回忆起过去的事,谢绍锦满脸忧愁。在同村村民眼中,谢绍锦是典型的“困难户”。家中缺地少田,自家的泥瓦房年久失修不能居住,只能寄居兄弟家中。谢绍锦夫妻俩缺技术学历低,只能靠着务工的微薄收入勉强维持家庭的日常开销。
“现在的谢绍锦已经成为我们村脱贫致富的典型了。”德兰村扶贫工作队员谢乃强介绍说。谢绍锦被识别为贫困户后,大菉镇政府为谢绍锦安排了帮扶联系人,并根据实际为他制定长期帮扶计划。
“谢绍锦是一个做事有想法有干劲的人,我们计划先帮扶他做好家庭保障,再扶持他家发展产业脱贫。”德兰村党支部书记黄永裕说,“2016年,我们村委就为谢绍锦申请了异地安置指标,现在他们一家住进了150多平方米的新房里,生活得到了进一步保障。”
2017年,在该村工作队员的帮助下,谢绍锦成功申请到了3万元小额无息贷款,开始种植金花茶和养猪。但创业路上总不是一路顺利,2018年,因市场问题,谢绍锦售卖第一栏生猪时,生猪售卖价格遭遇了“滑铁卢”,令他亏损了3000多元。随着家里人的埋怨,谢绍锦心中不免打起了退堂鼓。
肯坚持就有希望,不能只依靠“等、靠、要”。2019年,谢绍锦在帮扶干部和工作队员的劝说下选择继续走产业致富之路。今年初,谢绍锦夫妻俩又开始忙活了起来,在自家地里建起圈舍,开始养殖鸭子。近日,首批鸭子出栏后,工作队员主动为谢绍锦联系到了防城区乐村淘公司等买家,成功出售掉这些“扶贫鸭”。
随着各项精准扶贫惠民政策纷纷落到实处,谢绍锦一家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得到了充分保障,家中还添置了空调、洗衣机等家电,家庭状况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