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 虫
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孟子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指的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孟子一句话里,道尽了尊老爱幼的家庭责任及社会责任。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正如诗人李商隐诗中所言。想想,一天晚,到了黄昏,仍是风雨交加,天昏地暗,人们的心情该是如何压抑?天气对人的心情影响尚且如此,更何况人生朝夕的“阴晴”。
国家卫健委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近2.5亿人。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老龄化的形势严峻,照料老人的需求巨大。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之一。到2020年,上海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将达530余万人,老龄化程度达到36%。
“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这是我国老龄化社会严峻的现实。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这当然是国家层面的决策与责任。特别是针对4000万庞大的失能老年人群体。
可以设想,只要国家、社会和家庭有一定的投入,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问题,相对容易解决。就是说,有所养、有所依,需要的是资金和各种设施,当然包括医疗设施条件,它是硬件,是有所乐、有所安的基础。只有基础打好了,打牢了,老龄事业才得以立足、巩固和发展。
而作为每一个人,都必然历经从婴幼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人这一生命历程。或者说,眼下的老人,都是曾经的少年;而眼下的年轻人,都是未来的老人。
每一天,从小区的电梯口出入上下,不时遇上一些忙碌的老人,他们或去种菜,或去上老年大学,或送孙子上下学,或去跳广场舞。望着他们依然硬朗的身姿,慈祥的笑意,令人颇觉欣慰。心想,很快,自己也要到他们这般年纪,不知能否拥有他们一样的健康?
都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但要想夕阳红,晚霞美,唯有健康才是最坚实的底色,唯有健康才是最红、最美。
在不生病或生病住院的状态下,我们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健康的。其实,多数人只是“亚健康”,而且“亚健康”这个概念很多年前,许多年轻人、中年人就已熟知和认同。但认同是一回事,认同之后如何改变、真正改变又是另一回事。
改变就是改变“亚健康”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因为“亚健康”状态,都是不太规律的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造成的。当然,这不是一两年而是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日积月累造成的。
可是,平日在步道上散步时,我们会发现休闲、跑步的,好像多数为中老年人。不少人感觉自己的各种健康指标不达标了,或身体有些不适了,才想到该锻炼锻炼了。是有些晚,但总比长期坚持不锻炼好多了。
老是必然的,不可防的。但如何养老?除传统观念中的养老,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仍是从年轻时开始,哪怕从中年时开始养成锻炼、养生的好习惯,最重要。60岁以上算老人,但只要你拥有健康,必定仍会老有所为。
下了班,饭后茶余,身体健康的年轻人都到哪去啦?他们绝大多数不在运动场上,但肯定也不在健身房里。他们绝大数可能在手机上。据有关数据统计,我们每人平均每天查看手机47次,也有说更多的。“手机病”是该治治了,关键还是自己治。养老,从身体抓起,从年轻时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