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 靖
防城港市地处中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端,是唯一与东盟国家海陆河相连的城市,是连接中亚地区和东盟国家的重要支点,“海、边、山”特色鲜明。
面对优势,如何更好地促进海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崔凤近日指出:“站在必要性上,文旅融合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满足人们深层次、多样化精神需求的必然要求。其重要性则体现在三个方面:传承和保护海洋文化的重要途径,滨海旅游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及经济与文化建设相互促进的典范。”
就目前的滨海旅游规划来看,所缺乏的是人文内涵。崔凤指出,纵观当前的滨海旅游,主要存在基于消费者感受、海洋文化和社会空间视角下的滨海旅游问题,进而出现了诸如滨海旅游的商业化严重、品牌效应不明显、旅游项目同质化严重、传统的滨海观光和休闲度假产品难以满足游客需求,以及滨海旅游资源挖掘不够、海洋文化资源转化困难、海洋文化的旅游开发与真实性保护的矛盾、对海洋文化本身认知的局限等。具体还表现在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品牌效应不明显,海洋文化特色不突出;滨海旅游产品的海洋文化特色缺乏;以消费为目的的同类型旅游项目在不同滨海城市重复出现;文化旅游项目以“表演”替代文化的“参与感”“真实感”。
崔凤说,以上原因综合起来就是文化资源开发与真实性保护存在矛盾,滨海旅游业的传统项目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面临产业升级和文化资源转化的难题;新开发的滨海旅游地区和项目难以逾越传统滨海旅游业的发展路径。还有长期以来,有关海洋文化的认知存在局限,海洋文化与“陆地文化”存在竞争,导致海洋文化资源挖掘不够,品牌效应难以形成。
发现了矛盾和问题,那么,应该回过头来思考“海洋文化的旅游价值”。在崔凤看来,海洋文化具有极强的人文内涵,这当中蕴含了久远的文化基因、引领了大航海时代以来的人类社会发展、体现了现代人类社会的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若要发掘海洋文化的滨海旅游价值,还可从休闲娱乐、历史文化、情感精神、知识传播等价值进行开发和利用,如海洋观光旅游、海洋休闲旅游、海洋体育休闲、海洋专项特种旅游产品、海洋场馆旅游、滨海建筑遗址、海洋民俗信俗文化、涉海传统技术工艺等。“海洋文化旅游价值没有充分实现的文化归因,海洋文化实用性、体验性的功能弱化,海洋文化的‘编码’和‘解码’,以及传统海洋社区的文化流失等方面,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熟虑的。”崔凤强调道。
关于促进海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崔凤给出了三点建议。首先,应深度挖掘海洋文化,依托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好海洋文化的“故事”,突出海洋文化特色,形成品牌效应。其次,要注重海洋文化资源的空间规划和统筹协调。最终,将文旅融合理念与社区治理理念结合起来,重塑“生活化”的社区,打造嵌入式、体验式、深层次的文旅体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