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年,他风雨无阻护国旗 ——“边境线上的护旗手”系列报道之一
2019-08-28 10:43:05

本报记者 李映武  时 楠


骆文芳捧着60多面旧国旗与妻子陈瑞福同国旗合影。他们身后是家门口高高飘扬的国旗。本报记者 李映武 摄

年近古稀的骆文芳,身体硬朗,是个碰上枕头就很快打呼噜的人。但是,最近他失眠了。

“想到那5个暴徒践踏五星红旗的画面,就气愤,就睡不着。”他指着自己的双眼说,都熬出了血丝了。

“我要是能到香港,要好好地问问他们的祖宗到底是谁?香港到底是谁的香港?”他攥紧拳头说。

骆文芳今年67岁,是边境线上的东兴江平镇氵万尾村人,爱国旗爱到了骨子里。

“70年代,他就自己买国旗、升国旗。在他眼里,国旗就是他的命,谁不尊重国旗,他就会跟谁急。”最了解骆文芳的村民苏春芳语气严肃。

骆文芳与五星红旗结缘,还得从京族三岛围海造田说起。

1969年到1970年,为了改善交通,增加耕地,京族三岛开始围海造田。为了加油鼓劲,参与工程的20多个生产队都在工地升起了国旗,而且是一字排开,蔚为壮观。

“上工地,下工地,我都不由自主地走到鲜艳的国旗面前,停下来看看。看一次,心情就激动一次,好神圣啊!” 骆文芳记忆犹新。

1977年,骆文芳挖鱼塘,突然想起了围海造田工地上升国旗的壮观场面。于是,怦然心动的他,便丢下手中的铁铲,急匆匆地步行10多里路,到江平新华书店买回了一面国旗。

“当时的旗杆很简单,砍了一根竹子,插在鱼塘旁边,把国旗挂在上面。”骆文芳说,“鱼塘边挂了国旗后,干活更有劲了。”

那个年代经济紧张,做什么都缺钱。“骆文芳总是想尽办法,这里挤一点,那里抠一点,就是少吃少穿,也要把买国旗的钱凑足了。”苏春芳说。

当时,买到国旗也是一件不易的事。为了保证国旗能够及时更新,骆文芳经常利用私人关系,托人找到江平新华书店的职工,悄悄给自己留一面。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买国旗容易多了。自己不买,就叫在广东做生意的儿子买。再后来,党委、政府鼓励我们挂国旗,定期免费提供国旗。”骆文芳说。

1980年,骆文芳的鱼塘挖好后,到鱼塘的时间相对少一些,他便把挂在鱼塘边上的国旗挂到自己的家门口。

“你的房子这么破,你挂什么国旗?你又不是单位人,不能挂国旗。”当年,一个村民路过骆文芳家门口,看见他在挂国旗,毫不客气地提出了批评。

骆文芳说:“当时,我听了他的话,还真的把国旗降了下来。过了几天,想想不对,房子破,就不能挂国旗?没有道理呀!后来,我又悄悄地把国旗挂了上去。”

1993年的一天,一名村民见骆文芳正在挂国旗,大声喊叫:“喂!骆文芳,你懂不懂,私人不能挂国旗,快点把国旗取下来,不然的话,我去告你。”  

性格执拗的骆文芳很不服气,一口气跑到江平派出所,咨询执勤民警。“爱国旗,升国旗,都是爱国行为。只要是爱国,谁都可以挂国旗。”民警的回答,让骆文芳吃了定心丸。

骆文芳的妻子陈瑞福善良贤惠,平日也很支持他爱国旗、挂国旗,但有时也会吃国旗的“醋”。

“8月初,‘韦岶’台风来,在鱼塘忙的老骆因风大雨大,回不了家。他打电话来,不是关心我和家人的安全,而是要我们先把国旗降下来,保存好。另外,还叫儿子一定要加固旗杆,不能给台风吹断了。”陈瑞福笑着说。

台风未息,大雨如注,骆文芳迫不及待,淌着没膝盖的水,冒着生命危险往家里赶。到了家中,他没有询问家人是否安全,财产有没有损失,而是一开口就问,国旗怎么样,旗杆受损了没有。

采访时,骆文芳不忘穿插讲先烈江姐面对严刑拷打不变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等红色故事,反复提出,年轻人要感恩,要爱国。

骆文芳说,国旗就代表国家,没有国家,哪有小家。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没有新中国,那些列强有可能还在欺侮我们中国人。现在生活好,是因为国家富强了。

采访中,骆文芳突然起身,到房间拿出一个袋子,捧出一大叠折叠得整整齐齐的旧国旗。

“这是近20年来,换下来的60多面旧国旗,舍不得扔,保存下来,做个纪念。”骆文芳捧着国旗,激动地说,五星红旗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旗帜,值得永远尊重。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