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应邀参加上思县承办的防城港市诗词节。诗词节那天,上思县民族中学举行千人诵读诗词活动,那气势和氛围,让人激情燃烧。我凝视会标“十万青山十万诗”这几个字,内心震撼。上思人这种文化自信、文化自豪是有底气的。这种底气,来源于深厚而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上思的诗词文化发展可谓渊源悠久,始于明清。上思人崇尚诗词,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那琴乡就成立有诗联社,乡土味浓重的诗词像春天的燕子一样飞入寻常百姓家。一个偏僻的山乡,居然有70多名作者!1996年,带着浓郁乡土气息的《那琴风情》问世,那琴乡的诗词作者正式拥有属于自己的交流平台;2011年,上思县被中华诗词授予“诗词之乡”称号;2015年,那琴乡被自治区文联评为“诗词文艺村”。上思吟友多才俊,那琴乡籍的诗词作者曾出版过十几本诗词集。这些诗词,带着老百姓喜怒哀乐的真实情怀、情感、情衷,既促进乡村文化建设,也积厚了乡村文化底蕴。
上思的诗词创作贴近生活、感受生活、颂扬生活,因而最具生命活力。不同的是诗歌创作皆是中青年,诗风更为清新活泼。在上思图书馆大院,有一个诗词朗读者的“领地”,名为“大榕树朗读会”,老的少的,爱诗的写诗的,每月都会定期相约在这里朗读。图书馆里还有一个“十万大山文学创作室”,供文学创作者在此交流、切磋、探讨和创作。
“十万大山文学创作室”成员创作出数量可观,质量可赞的,充满十万大山本土特色的文学作品。其中,出版的诗集《我在十万大山等你》,充分证明十万大山诗歌创作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我读完《我在十万大山等你》之后,感觉有一股山泉水般清新的诗风和大山样质朴的诗情充满胸怀。
“十万大山的杜鹃花开了/ 你会来吗/ 在这阳春三月/ 在这绿满山坡的季节 ……”在磨金梅的《我在十万大山等你》这首诗中,仿佛有一个纯情的瑶家妹子在烂漫的花丛中发出相约,像杜鹃花一样热烈,绿满山坡的纯真。这首诗的语言通俗,发自内心的情感通透。“摇曳/ 舒展/ 我在春风中书写/ 动人的诗行/ 谁与我沉醉/ 这洁白的美……”在磨金梅这首《莲》中,我更多更深的感觉是情真意切,但“灿烂的笑”少了些。托尔泰斯说过:“诗是人们心里燃烧起来的火焰。这种火焰燃烧着,发出热,发出光。”
黄喜,未曾谋面,但他的诗,我认真的读了,有山的韵味、有山的气势、有山的仁厚。在《读山》这首诗中:“每天都行走在你的苍莽里/ ……你的深厚/ 你的辽阔/ 你的壮美// 你的巍峨与雄奇/ 从小就是我梦中的主题/ ……如果绿色是你亘古不变的信仰/ 那么沧桑就是你留给我不变的传奇……”作者对山的敬仰和崇拜跃然纸上。从另一首《感谢大山》里,我又读到了作者对山那跪乳般的感恩:“告别了松油火把/ 走在不断延伸的山区大道/ 我要说——感谢大山/ 就像大海一样的深邃/ 就像大海一样的蔚蓝/ 大山的梦/ 不知承载了多少代/ 大山人对山外世界的/ 憧憬和向往/ ……如果没有大山的富有/ 如果没有大山的神秘/ 和无穷的宝藏/ 哪有我们大山人的梦/ 实现了山里到山外的/ 自由飞翔……”黄喜生于大山长于大山,对山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知感悟,因而他们的诗里透露着山的风骨,山的质朴。这是值得赞许的!
龙歌在诗集《我在十万大山等你》序言里的评语,我十分赞同:“他们的诗作,确实给人带来一股小清新的感觉,让一度疲劳的阅读如同洒了几滴花露水。”
上思的诗歌文化底蕴深厚,上思的诗歌清新如山泉洗涤过的山风。只要上思的诗人作家作者将视角更多地投向、更准地切入社会、时代,担当起历史赋予的使命,为上思人民鼓与呼,奔流不息的明江,就会一江诗情流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