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雄和学生们一起举行升旗仪式。 韦世仙 摄
学生们在算数。 韦世仙 摄
梁志雄和学生们走在回学校的路上。 韦世仙 摄
梁志雄陪学生们读书。 韦世仙 摄
大山无言,然非无声。
6月18日,临近晌午,59岁的梁志雄在二楼尽头狭小的办公室里,捣鼓着那台全校唯一能用的液晶电视机。电视机前,两个年级的三名学生端坐在凳子上,相互嬉戏着,略显躁动。
“坐好咯,坐好咯,马上就能看啦!”梁志雄一边按着遥控器,一边安抚着学生们的情绪。
过了好一会儿,梁志雄才让电视画面显现出来。坐在凳子上的三名学生立刻静了下来,瞪着大眼睛,紧紧地盯着电视里的动画片,似乎一切都是那么新奇。梁志雄倚着旁边桌子的一角,时而看看电视,时而看看学生,脸上带着微微笑容。
每天课后,梁志雄都会给学生们看上一会儿电视,这是让他们了解外界仅有的渠道。
在那间办公室里,除了学生们坐的那三张凳子和梁志雄依靠的那只桌角被蹭得发亮外,其他桌椅都布上了一层灰尘。一切都在表明,这里已经常年没有多少人活动了,窗户两旁挂着的那两面2016年获得的锦旗也佐证了这一点。
那里是上思县那琴乡的逢通教学点,距离县城约25公里。梁志雄是那里唯一的老师,阿旺、阿兴和阿山是教学点仅有的三名学生,有两名已经上五年级,另一名上二年级。这三名学生有些特殊,他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智力低下。
那天,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轻轻拍打在两扇已生了锈迹的铁门上。校园被四幢1—2层的教学建筑围起来,中间那棵大榕树,在细雨中更显得苍翠。榕树旁是升旗台,旗杆顶端悬挂着一面还依稀看得见折痕的崭新的国旗。铁门外右边的塑胶篮球场,周围已经逐渐被野草蔓延。
逢通教学点曾是一座有着一到六年级的村小学,服务范围覆盖周边的17个自然村,在校生最多时达200多名,共有8名教师。2005年,梁志雄从上思县那板电厂子弟学校转到逢通村小学任教,2007年开始接任校长,他曾带过最大的一个班级就有37名学生。
2017年春季学期结束后,随着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逢通村小学被撤销,学生迁入那琴乡中心小学就读,包括梁志雄在内的8名教师也一并调至那琴乡中心小学任教。
然而,就在2017年秋季学期开学注册的那天,梁志雄接到了那琴乡中心小学校长的电话。
“梁老师,逢通村有位家长还是想把学生放在逢通就读,并点名希望你能回去,而且学生的情况还有些特殊,不知你是否愿意?”那琴乡中心小学校长在电话里说着,并向梁志雄介绍了学生的特殊情况。
“可以,只要学生和家长需要,我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梁志雄一口答应了。2007年,梁志雄就已经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其实,梁志雄愿意返回大山还有另一层考虑。“我从1978年开始做老师,到现在也准备退休了,我能被学生和家长需要的同时,还可以把好的岗位让给年轻人,他们才是教育事业未来的中坚力量。”梁志雄说。
梁志雄如约回到了逢通。阿旺和阿兴是首先被送来教学点的一对有认知障碍的双胞胎兄弟。不久后,在一次入学适龄儿童的摸排中,梁志雄发现那琴乡那通村还有一名叫做阿山的适龄儿童没有入学,便上门动员家长让其入学。由于阿山有着先天性的语言障碍,为了方便照顾,梁志雄把阿山带到了教学点和其他两名学生一起进行教学。
从此,师生四人和教学点一起,被四周葱葱郁郁的大山包裹其中。阿旺和阿兴走读,每天放学由家长接回家。阿山则是住校,他的饮食起居都是梁志雄照顾。
在二楼的一间教室里,三尺讲台、三张课桌,拼凑起一方小小的学习园地。梁志雄每天固定给学生们上三节课,分别是识字、数学和拼音,但学生的特殊情况给教学工作带来不少难题。为此,梁志雄查阅了大量资料,制定出一套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因材施教,尽量提升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
“你看,这是阿旺临摹的字,已经有模有样了。”梁志雄拿起一页纸,上面是阿旺前两天临摹的几行毛笔字。一年多来,除了原定的教学计划外,梁志雄还教他们临摹字体。“阿兴最近的毛笔字临摹也有了不小的进步,阿山则还停留在硬笔字上,但急不来,得慢慢地教。”梁志雄说。
在课余时间,梁志雄还陪学生们做游戏,教他们做家务。“阿山会主动扫地了!”几天来,阿山主动拿起扫把干活的这个举动让梁志雄感到万分惊喜。回想起来,这还是阿山在教学点那么久以来头一回主动干家务。
梁志雄走到哪儿,学生们就会跟到哪儿。或在老师身旁打闹,或静静地看着老师干活,或一起和老师完成一件事情,如影相随,如师亦如父。
梁志雄的父亲已是90岁高龄,但长年卧床,眼睛已接近失明,大小便也不能自理。去年3月,梁志雄把老父亲从县城接到了教学点,以便更好地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我很怕教不好他们,感觉比当年带37名学生的压力还要大。”每每说起这三名学生,梁志雄的眼眶都会泛红,有眼泪在打转。他说,最大的心愿是能教会他们基本的生活常识和能力,让他们看得到希望,使他们未来的路能够走得更远更顺一些。
“明年我就要退休了,但如果能有返聘的机会,我还是会选择回到这里。因为他们需要我,我也放不下他们。”梁志雄说。
略显空荡的教室,安静得能够听见窗外丛林中各种虫类、鸟类的叫声。每周周一,梁志雄都会带领学生们把国旗高高升起,在他的心里,那升起来的就是希望。(本报记者 朱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