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疾险需求井喷险企赔付压力显现
金融时报 2019-11-06 09:17:52

    重疾险的发展经历了从病种数量不断增加、轻症保障从无到有、赔付次数由单次变多次的转变,如今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重疾险保单数量已达3亿张,平均每年新增3000万张保单,新单保费收入已达1000亿元以上。

    近期,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2019-2022年)》,为中国的癌症风险防控和癌症治疗支持做出了进一步指导,也让各保险公司对于重疾险销售拉动整体业务寄予了厚望。然而,重疾险市场繁荣的背后也面临着赔付支出成本加大等风险。在监管政策不断收紧、行业回归保障本源的背景下,通过商业保险的产品和服务,帮助社会更好应对癌症等重大疾病的风险和负担,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成为行业共同关注的焦点。


    国民对重疾险需求高

    创新性产品还须多样化

    瑞再研究院研究表明,中国消费者对健康保险需求的认知较高,而消费者购买健康保险可覆盖的风险,首先要考虑的是由重大意外事故导致的高昂医疗费用,紧随其后的是癌症和心脏病导致的医疗成本。如何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险产品的要求,特别是应对癌症等重大疾病的产品,成为保险市场关注的重点。

    目前,中国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态势,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中国人群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根据《全球癌症负担报告》,在2007年至2017年期间,中国的癌症发病率年均增长超过2%,成为全球发病率增幅最大的国家之一。而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这一数字可能还会进一步增长。

    瑞士再保险中国区人寿及健康险市场业务部负责人张永强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中国目前的重疾保险市场发展呈现出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参保人群趋于年轻化等显著特征。面对广泛消费者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寿险行业已经处于从量变到质变发展的关键转型阶段,即如何为客户提供更有效满足实际需要的保险产品服务,同时可以保证行业稳健地持续发展,不断提升产品服务供给和风险管理能力是行业面临的共同挑战。”

    “医疗技术的进步是文明进步的标志和人类的福祉,寿险、健康保险行业可以在这种进步和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张永强认为,随着中国老龄化的进程加速,癌症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同时医疗水平的进步和新诊疗手段的出现也会在短期内大幅提升医疗费用。无论是从社会的和谐发展还是从居民的健康生活角度,都呼吁保险行业能够为癌症重疾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保障,而保险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需要共同努力来应对寿险行业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多样化和创新性的健康类保险产品。

    重疾险增速过快

    赔付支出压力随之增大

    日前发布的《2018至2019年度人身险产品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调查结果显示,重疾险是目前健康险中最主力的产品,可以满足消费者对于大额医疗费用支出的保障需求。但伴随着重疾险市场的迅猛增长,重疾险随之上涨的赔付支出压力也显露出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目前看,保险行业内经营健康险的保险公司共分为三类:专业健康险公司、寿险公司(主营重疾险及医疗险)、财产险公司(主营短期财险产品)。尽管寿险公司的健康险数据不会单独披露,但从专业健康险公司的盈利情况来看,盈利压力仍较大。

    人保健康、平安健康、昆仑健康及复星联合四家健康险公司2016年至2018年数据显示,四家公司中除平安健康实现稳定盈利外,人保健康自2016年实现盈利0.8亿元后,营业利润持续走低;昆仑健康及复星联合两家在2017、2018 年连续两年亏损。专业健康险公司经营业绩亏损仍是待解难题,其中,重疾险产品的高理赔支出也给健康险公司营业利润增加压力。

    从新华保险2015年至2018年的理赔报告数据可以看到,公司理赔金额逐年递增,重疾险赔付的占比及金额均有上升。新华保险2016年因重疾险赔付的金额为11.8亿元,重疾险理赔金额占理赔金额比例为23.3%;截至2018年因重疾险赔付的金额为24.4亿元,占比为30.1%。

    从泰康人寿披露的2018年理赔数据来看,重疾险理赔金额占到48%,占比远超于寿险(26%)、医疗险(24%)及意外险(2%)。但重大疾病件均赔付金额仍不足,件均赔付金额主要集中在2至5万元(占比为29%)及5至10万元(占比33%),件均赔付金额为20万元以上的占比仅为5%。

    从2018年银保监会公布的各家理赔数据可以看出,目前重疾险发病率较高的前三名为:恶性肿瘤、心脏病及心脑血管疾病。据泰康人寿理赔数据统计,恶性肿瘤、心脏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康复费用平均为35万元、20万元及25万元,而对应的件均赔付金额分别为8.1万元、6.7万元及5.6万元。通常25种重大疾病治疗及后续康复费用总额约为30万元至50万元,件均赔付金额显示目前投保人的重疾险保单保额明显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显示,百万医疗险作为一度流行的费用报销型医疗产品,由于部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控能力相对薄弱,风险因素正逐步积累,预计百万医疗产品的赔付成本将以每年15%至20%的速度增长。“低价高保”对于保险企业的偿付能力具有较高要求,部分险企利润下滑甚至亏损的情况,不仅引起了市场的谨慎,同时也引发行业对于保险产品回归自身真实质量的广泛关注。

    重疾发病率持续升高

    市场竞争还须寻求创新之路

    保险公司让人眼花缭乱的重疾险产品争相升级迭代,对于消费者来说,可能是好事,因为产品越来越划算。然而,在一窝蜂地争抢市场和客户之余,保险业也应反思,产品有没有定价风险,特别是在重大疾病、死亡等的发生率抬高趋势下,如何应对赔付集中压力?

    随着近年来重疾发病率的持续提升,保险公司承保的重大疾病经验发生概率不断提高,原有重疾险的费率厘定依据重疾经验发生率表(2006-2010)已经无法提供实际的发生率。银保监会于2019年3月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国人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修订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人身险全行业参与并成立各公司领导小组共同完成修订工作。

    “重疾险自1995年首次被引入中国,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从最初寿险的附加险逐渐成为保险行业的后起之秀。”一位大型险企相关负责人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行业监管部门曾先后推出重疾定义及重疾发生率表规范保险公司产品定价,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上已有多次赔付产品的普遍销售,原有重疾险的费率厘定依据已经无法提供实际重疾发生率,同时产品逐渐细分和多元化,需要更多维度地细分发病率,2019年开始启动修订重疾发生率的工作。”

    中银国际证券分析人士对记者坦言,修订重疾发生率表弥补了中小公司原有理赔经验少、重疾数据不全、定价依据宽泛等问题,行业壁垒将会进一步被打破,市场应以产品和服务创新来寻找突围路径。从目前来看,中小公司在互联网、电销渠道不断开拓,推出了包括特定人群、特定疾病等的疾病险种;大型保险公司也在利用自身规模效应优势及大数据处理能力,不断尝试创新保险产品及服务。可以预测,修订重疾发生率表后,有可能从现有单一赔付、后续不赔付修订为分阶段赔付,前期解决疾病治疗费用,后期补充缓解经济压力;通过重疾险产品定价敏感性测试,单一调整重疾经验发生率对于产品定价存在一定影响,但影响较小,调整重疾发生率表旨在指导中小公司定价规范,避免恶性价格竞争。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