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一响,大戏开场。29日晚7点,吉林省长春市大众剧场内宾朋满座,由吉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吉辽黑蒙四省区非遗交流展演海城喇叭戏专场演出,正式拉开帷幕。
海城喇叭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辽宁省一个古老的民间剧种,因其剧目取材多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或是当地的民间传说故事,而成为海城乃至辽南一代百姓喜闻乐见一种剧种。经历三百余年的传承与发展,海城喇叭戏形成了独有特色。此次参演的海城市红阳喇叭戏艺术团是一支民间艺术团体,成员都是来自于海城广大农村基层的半艺半农人员,却是海城喇叭戏传承的重要一脉。从小就对喇叭戏耳睹目染的李铁新在艺术团内兼任编剧、指导老师、演员等多职务于一身,他组织复排的《王婆骂鸡》《墙头戏》等传统剧目,以及创作的新编历史海城喇叭戏《选娘娘》、现代喇叭戏《抗战英雄老北风》等新作,不仅将海城喇叭戏的精髓传承下来,更将海城喇叭戏推向了大戏曲的舞台。
“我们这些农民艺人们带来的是一台原汁原味的喇叭戏。”团长赵景文告诉记者,本台海城喇叭戏的第一剧目是《选娘娘》,这是根据1987年版的海城县志记载的一段民间故事创作而成。故事发生在明末清初,西宫娘娘病逝,日夜思念的皇帝偶得一梦,新的娘娘应该出在京城以东,沈水以南的海城八岔沟鄯马峪村,征象是脚踏日月、身骑土龙、怀抱凤凰,按照皇帝的旨意,县令在农历八月十五当日带人到八岔沟鄯马峪村,以跳会的名义挑选娘娘,历经波折,最终选得了新娘娘,备感荣幸的村民们更是载歌载舞欢送娘娘进京。第二剧目是传统经典喇叭戏《墙头记》,讲述的是大年三十,李老好的儿媳让他到弟媳家过年,老人不愿去,大儿媳将公爹逼迫至墙头,老人在墙头痛哭失声,恰遇好心人鲍富平打此路过,问明原因,鲍富平略施巧记,教训了两个不孝的儿媳。
演出是否成功,观众最有话语权。观众们用眼神、掌声、喝彩声表达了自己对海城喇叭戏的喜爱,情到深处之时,不少观众还跟随演员们的腔调哼唱起来。71岁的长春市民葛女士是个老戏迷,从未听过海城喇叭戏的她在第一时间预订了当日的头排票。欢快的伴奏形式、形象贴切的人物塑造、紧凑的故事情节、丰富的舞台展现形式,让葛女士意犹未尽:“这个戏种真是太好了!”
海城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中心主任陈平表示,作为海城喇叭戏的传承基地,海城市文化部门持续挖掘整理海城喇叭戏相关资料,推动传承与创新工作,每年都组织海城喇叭戏的艺术团体参加国家、省、市相关非遗展演活动,在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营的过程中,海城喇叭戏每年在本地演出达上百场。此次吉辽黑蒙四省区非遗交流展演活动中,海城喇叭戏代表辽宁参演,得到了观众和专业人士们的一致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