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不是你看到的样子
金融时报 2019-10-25 07:51:24

策划人语 亚当·斯密深入针厂调研,发现了人类分工的伟大意义;科斯提倡的“从黑板经济学回到真实世界”,倡导实地调研的深刻意义。这种研究传统在贫困现象研究中至关重要。贫困是人类如影随形的敌人,过去几十年间,数万亿美元的援助虽起到一定作用,但却未能将这一人类顽疾从地球根除。这背后,空洞的假设、单纯的施舍、冰冷的模型,难以为根除病患起到效果。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花落“扶贫三杰”,表彰他们“在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实验性做法”。比起以往的相关领域研究与工作,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用自己的双脚做学问,用实地走访的案例发现问题,用实验的精神开出人类面对顽疾的有效药方。



    在非洲,一顶经杀虫剂处理的蚊帐,可以将疟疾——这种在2008年造成约100万人身亡的传染病——病例减少一半,拯救上百万儿童生命。然而,睡在蚊帐中的孩子还不到总数的1/4。这背后,10美元的花费令一些人望而却步;接受免费发放的人却不知珍惜,甚至弃而不用;一些人对施舍习以为常,等着继续赠送;当地的蚊帐供应商会因免费发放而破产,进而摧毁当地市场……原本看起来并不复杂的事情,可能导致没人愿意再以任何价格提供蚊帐了。

    何为贫困?其生成机理、现存状态如何?采取哪些措施能够持久奏效?一直是经济学家们不懈追求的答案。当地时间10月14日,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阿比吉特·班纳吉、埃斯特·迪弗洛和迈克尔·克雷默摘得殊荣,他们“为缓解全球贫困所做出的实验性方法”为人称道。

    是否存在“贫穷陷阱”

    贫困,是与人类数千年历史如影随形的严峻课题。200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表的一份声明称,“全球超过10亿人正在挨饿”。

    1961年生于印度的阿比吉特·班纳吉和1973年生于法国的埃斯特·迪弗洛,都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他们合著出版的《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为人们揭示出面对贫穷的不同思路。

    阿比吉特和埃斯特例举了发生在肯尼亚的例子:名叫肯尼迪的年轻农民,由于领取了免费化肥,当年收成翻倍,终于攒下了积蓄而得以“脱贫”。免费化肥,成为他逃离困境的唯一途径。可他们发现,“对于几乎无钱可投的人来说,一旦收入或财富迅速增长的范围受限,他们就会掉入‘贫穷陷阱’。”

    在面对贫穷的诸多研究中,“贫穷陷阱”是常见现象。穷人微薄的收入与窘迫的生活,往往导致他们无法胜任重要工作;“但那些可以吃饱饭的人,却足以胜任细致的农活儿”。“贫穷陷阱”的可怕之处在于:“穷人变得越来越穷,富人变得越来越富,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于是,针对“贫穷陷阱”的研究逐渐增多。

    但阿比吉特和埃斯特说,应该弄明白的,不是穷人陷入困境的100万种方式,而是贫穷形成的因素,“要想放弃那种普遍适用的答案,我们就要走出办公室,仔细观察一下这个世界”。

    他们深知,单纯的施舍、给与,不能解决问题,“一套标准、一种办法”面对复杂的局面,往往难以奏效。于是,在2003年,他们创建阿卜杜勒·拉蒂夫·贾米尔贫困行动实验室。截至2010年,实验室研究人员已在全球40个国家完成或正在开展240多个实验项目。“每个人能做的就是,深入了解困扰穷人的具体问题。”

    “好摘的果子”并不多

    通过长时间大量实地走访调查,阿比吉特和埃斯特认为,“贫穷陷阱”并非那么简单。他们发现,大多数人都能吃饱饭,而且,大多数人的贫穷状态,并非是由他们吃不饱饭造成的。即便发生一些饥荒,那也往往并不是粮食短缺造成的,而是制度出现了问题,导致现有食品分配不合理。而既往研究中,基于收入-食物-热量-劳动等因素构成的简单模型分析,并不科学。

    他们发现,一些极度贫困的群体,往往并不是选择消费可以提供更多能量的食物,而是选择味道更好的食物。有时“在他们的生活中,还有比食物更重要的东西”。他们发现,“发展中国家的穷人会花很多钱来置办婚礼、嫁妆、洗礼等”,“人们的首要选择显然是,让自己的生活少一点儿乏味”。因而,“贫穷陷阱”或许并不像想象中那样,贫穷也不是人们看到的样子。

    援助到非洲的蚊帐有时并不奏效,人们对免费疫苗也会兴致寡淡。因为不论贫穷还是富有,人们的需求是多元而丰富的。以往一些经济学家坐在世界名校的办公室或实验室内,用冰冷模型计量,往往忽视了更多需求和变量,难以得到真实结果。实地调查至关重要。阿比吉特和埃斯特发现,“好摘的果子”似乎有很多,从疫苗到蚊帐,都是一些低成本却可以挽救生命的东西,但很少有人会采取这样的预防性措施。“那些‘好摘的果子’比看上去难摘多了。”

    在乌干达,政府给每个学生提供维修教室、购买课本以及学习期间可能产生的其他费用,但学校只拿到了实际援助金的13%。大部分资金都到了政府官员口袋里。“如果政策不能被正确地实施,计划得再周密完好的政策,也不能发挥作用”, 阿比吉特和埃斯特如是说。

    他们发现,贫穷会引起腐败现象,而腐败现象的发生必然会促使贫穷产生。从底层观点出发,他们认为,要增强职责和减少腐败,我们不一定要对整体进行彻底改革。因为,整体进行改革,并非每个国家都愿意去做,即便去做也不一定能取得成功,而且成本高昂。“好摘的果子”,才是经济学家探寻的目的。

    亟待帮助的“赤脚基金经理”

    阿比吉特和埃斯特从具体需求入手,从微观个体不同表征去观察,找到减少贫困切实可行的方案。

    他们发现“穷人就像对冲基金经理一样,他们的生活充满了风险”。往往一家人从事多种职业,通过业务多元化来缩小风险范围,以便对冲一些特定方向的风险。“赤脚的基金经理”亟待科学有效的帮助,以便脱离窘迫现状。

    值得一提的是,阿比吉特和埃斯特的著作《贫穷的本质》中,仅出现了关于“贫穷陷阱”的一个模型与曲线图,同时,他们也对这一模型持怀疑态度,因为需求多样,而变量太多,经济学家难以用一套方案“放诸四海”。于是,他们说“尽管我们没有根除贫困,但我们知道有些事情或许可以改善穷人的生活”,帮助“赤脚基金经理”,需要的是“好摘的果子”。

    他们提出的对策简单易行:要提供简单而可靠的信息,他们相信信息可以给穷人带来巨大变化;他们提倡,那些获得补贴的市场需要严格监管,以确保其运转良好;他们主张在不改变现有社会及政治结构的情况下,对管理和政策加以改进;他们说“成功能带来更大的成功”,当一种情况得到改善时,这种改善本身就会影响人们的信念和行为……

    “我们拒绝懒惰和公式化的思考模式”, 正是秉承这种研究精神,他们对贫困的分析,获得了世界认可。阿比吉特和埃斯特说:“如果我们倾听穷人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逻辑,那么我们就能制定出一套有效的政策,也能更理解穷人的生活方式。”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