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中国美术馆承办的“伟大历程 壮丽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于9月26日开幕。此次展览共展出480余件美术作品,紧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以生动丰富的视觉语言勾勒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气势恢宏的丹青画卷向新中国70华诞献礼。
唐勇力《新中国诞生》
经典荟萃 聚焦现实题材
进入展厅,一些名家经典画作就引人注目。齐白石的《和平万年》、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吴冠中的《春雪》、靳尚谊的《塔吉克新娘》、罗中立的《父亲》、刘文西的《祖孙四代》……此次展览堪称规模宏大,名作荟萃。
展览共展出作品480余件,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水粉、年画、宣传画等多个艺术种类。参展作品以中国美术馆经典藏品为主,补充了全国20多家美术馆及相关机构收藏的部分优秀作品,同时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实施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的130余件新创优秀现实题材作品也首次集中亮相。
参展作品聚焦现实,描绘祖国山河、记录历史事件、反映时代生活、展现民俗风情。观众行走在一个个展厅中,仿佛穿梭于新中国70年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展现时代变革的长篇巨制还是记录生活细节的精巧画作,无论是浓墨重彩的绘制还是浅淡极简的线描,都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新中国在各方面的成就、艰苦奋斗的历程、人民愈来愈幸福的生活,洋溢着时代气息。
董希文《千年土地翻了身》
一幅幅经典名作,以各异风格给人艺术的滋润与洗礼。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根据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所作,从激越豪迈的诗里领略山水画的境界,在黑红对比中描绘南国深秋景色,带有理想化的诗意色彩。吴冠中的《春雪》,将春雪覆盖山川的“自然实象”,用大块面墨块、富有韵律感墨线和跳跃墨点串联成半抽象的“视觉意象”。刘文西的《祖孙四代》以四代人的群像构图,以他们双脚融入泥土的造型,表现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并以四代人不同的经历、气质、风采,展现岁月沧桑和时代变化。
呈现历史 见证时代发展
此次展览,在布展设计上,首次调用中国美术馆全部展示空间,特别把户外空间打造成展览的雕塑展区,并通过展览设计形成内外相呼应的展览格局;在内容设置上,共分四个篇章,以各种风格的经典名品与具有时代气息的新作,呈现历史的不同阶段,反映社会发展脉络,记录了国家建设与时代变化的方方面面。
第一篇章“浴血奋斗:人民解放之路”,回顾了中国近代苦难历史,记录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顽强斗争、救亡抗争的历程。第二篇章“艰苦奋斗:国家建设之路”,展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拼搏与奋斗的精神以及新中国建设在各方面的成就。第三篇章“团结奋斗:改革开放之路”,反映了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美术事业也注入了新活力,作品焕发出向上的精神。第四篇章“伟大梦想:民族复兴之路”,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民在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上的精神面貌。
展览中,一些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巨制,吸引了观众目光。
一幅巨型立轴画《在世界和平大会上听到南京解放》颇为显眼。1949年4月23日,徐悲鸿在布拉格参加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当会场上传来南京解放的消息,全场沸腾,各国代表纷纷鼓掌,中国代表团欢呼雀跃。徐悲鸿用中国水墨描绘下这一激动人心的场景,画幅高3.52米,宽0.71米,人物群像颇具层次感。另一幅中国画《新中国诞生》以长长的横轴,描绘了开国大典场景:红色的背景、高悬的红灯笼、振翅翱翔的和平鸽,代表着艺术家对祖国的祝福,充满喜庆气氛。陈坚的《二零一五年九月三日》用水彩记录了201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天安门举行大阅兵的重要历史节点。飞机划过碧空,留下一条条彩烟,作品色彩清新明丽,以对称式构图彰显出天安门阅兵场面的庄严和盛大。
陈坚《二零一五年九月三日》
一批记录人民奋斗与建设成就的作品,如王迎春和杨力舟的《太行铁壁》、吴作人的《三门峡工地》、李硕卿的《移山填谷》、马常利的《幸福之路》、刘子久的《为祖国寻找资源》,生动展现了人们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
广廷渤《钢水·汗水》
詹建俊《潮》
还有一类反映时代特色的作品,带观众领略时代的变革与发展,感受当时人们的心境。詹建俊的《潮》被誉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画家以涌动的绿潮为背景,以仰视的视角刻画了一位手持铁锹、顶立而站的农民,威武的姿态、舞动的外衣、矗立的铁锨、周围飞动起的风潮暗示了人物的雄心,暗示了一代中国人在新时期的渴望,绿色的背景渲染出春天与生命的气息。
杨之光的《一辈子第一回》,用简单笔画,描绘了一位老妇人在手捧选民证时的场景,着重刻画手部,以简笔的方式交代了结构和动作,再施以淡墨渲染,突出人物激动的心情。画面简洁而集中,有力表现了普选过程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这幅作品是上世纪50年代人物画的代表之作,充分体现了国画改造的成果,展现了时代新面貌。
观赏着这些具有历史气息的作品,不禁为人们艰苦奋斗的精神而感动,又为来之不易的成果而自豪。
新作亮眼 尽展社会风貌
在这次展览中,有较多新作出现。这些作品题材相当广,大到国家在军事、外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成就,小到出行、饮食等生活日常,都有涉及。
张振江的《重器——海洋石油981》记录的是“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的建成这一事件,这标志着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实力的巨大提升。作品采用宽银幕巨片式构图,将主体物置于前景,全面展现981钻井平台、工具船、海警船和直升飞机协同作业的情景。同时采用线性透视法压低视线,凸显“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庄严神圣的雄姿。周吉荣《贵州“天眼”》采用丝网版画技法套色制作,以宇宙星辰,群峦叠嶂为依托,来表现“天眼”的雄伟气势和我国科技的伟大成果。马佳伟《唱响明天——打造千年雄安》描绘了雄安新区建设的历史性工程,画面中心的架桥机和工人、铁路桥下的建设现场、远处的白洋淀,整个场景沐浴在暖红色阳光中,象征着新希望。
还有一些反映当下生活场景与生活方式的作品,颇具画面感和生活气息:李传真的《时代颂歌》描摹了夕阳红公寓里老人们合唱的欢乐场景,其乐融融;李宏钧的《全民健身 律动中国》以拼图形式,将男女老少们各自进行不同运动的场景汇集起来,色彩与线条简单,气氛活泼,富有生命力。
一些反映新兴事物和经济发展趋势的作品带领观众走到了生活前沿,共享经济、快递的出现让生活极其便捷。马鑫的《共享单车》展现了作为新型共享经济产物的“共享单车”,画面分为三个层次,前景与中景为一群骑着单车的人,包括了上班族、学生等人群,远景为都市街景、建筑与摆列整齐的单车,表现了共享单车已成为当下生活方式,使交通出行更加便捷。王巍的《时代节奏》,以中国画手法表现了一群快递员在城市尚未苏醒之时繁忙工作的情景。快递是当今信息化发展的代表,他们与整个消费市场的运转、大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为都市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了力量。曹巍的《科技创业的年轻人》通过描绘职员们等电梯排队的场景,展现青年创业者忙碌的工作状态,人物的着装打扮与神态动作都十分贴近真实生活。
文艺作品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在一幅幅精美的美术作品中,人们通过艺术的形式,感受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奋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