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韦精秀 见习记者 曾 悦
在熙熙攘攘的 “三下乡”惠民活动那良站现场,记者见到了一位穿着普通工装衬衫、黑色长裤,在舞台上为“三下乡”的文艺表演队搬演出设备的中年男子。上前一打听,原来他是防城区那良镇文化站站长沈世平。
沈世平已经在那良镇文化站工作了30多年,对于镇上相关的文艺表演布置驾轻就熟,而且此次“三下乡”文艺汇演就是他组织开展的工作项目之一。沈世平说,在那良镇文化站工作的30多年里,他亲身经历了那良镇群众文化生活从单一乏味到丰富多彩的变迁,而这些变化更是广西人民对于文化生活需求加大的缩影。
1987年,沈世平正式进入那良镇文化站工作。沈世平回忆说,在上世纪80年代,那良作为一个边陲乡村,经济相对落后,人们的文化生活十分有限。当时那良镇文化站有一个电影放映场,每隔一段时间放几场电影,四面八方的村民都会赶过来看,场面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他说:“在那个年代,只要放几场电影,就能基本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腾飞发展,那良人民的文化生活开始出现新的花样,只放几场电影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了。此时,每逢节假日,那良文化站就要组织一些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比如篮球赛、羽毛球赛等,让群众能参与其中。沈世平说:“这个时候,人们不光要看,还要求动起来,参与更多的文化活动。”
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那良镇的文化活动种类越来越多,规模也越做越大。现在,那良每个村都有舞台、篮球场等基础设施,还成立了体育队,每天晚上村民的文化活动安排得满满当当,仅跳广场舞就有十几支队伍。那良镇连续8年开展“三月三”文艺活动,已经成为品牌项目。同时,那良镇每年都要举行元宵节、春节文艺汇演。沈世平说:“现在如果再像以前那样,是无法满足大家的文化需求的,文化站的工作也是站不住脚的。”
作为文化站站长,各个村子的大小文化事几乎都会找到沈世平。活动场地少了,出现争抢活动场地的问题了,沈世平要出面从中进行调解,并申请建设更多的活动场地;村民们喜欢篮球比赛,但大家都是业余裁判员,专业知识不规范,沈世平就向防城区文体广新局申请,协调篮球协会的一名资深裁判员为村里的裁判员讲课。总之,哪里有需要,沈世平就出现在哪里。虽然事情琐碎,但沈世平却很高兴。他说:“文化无小事。现在人们对文体活动要求高了,这也说明了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沈世平也有一件很忧心的事:镇上老牌乐队——雄斯乐队的传承问题。
这个乐队最初是由镇上的个体户自发组织的,上世纪80年代在那良盛极一时,曾经去慰问过部队和哨所,还自创过具有那良特色的歌曲下村演出,大受好评。但是,目前队员们的年龄普遍偏大,几乎没有年轻人加入。眼看着这支乐队青黄不接,沈世平很着急。“明年我们将下大力气组织培训,邀请乐器老师来镇里上课,还要挖掘和培养对这方面感兴趣的年轻人,吸收到乐队中来。”沈世平说。
从文化专干,到图书管理员,再到文化站长,转眼30多年过去了,再过几年也要退休了,但沈世平却还在担忧那良镇以后的文化建设。他说,现在文体活动的参与者普遍都是中老年人。年轻人也只有在过年过节时才会回来参加几场篮球赛,平时一部分进城务工、求学,一部分嫌弃文化站设施老旧、现实的文化活动没意思,不愿意参加,不如网上的游戏有趣。
沈世平说:“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还是要紧跟时代呀。”他表示,未来文化站将争取在“互联网+文化服务”方面进行探索,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走进文化站,参与镇里的文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