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格子写文章,免不了要引用一些古诗词,但凡引用古诗词者,一来可放大文章的格局,二来能提升阅读的趣味,何乐而不为!因此我对古诗词、小令什么的来了点兴趣。
闲暇时,我会泛读一些古诗词,以消遣之。每当微信群里的好友谈论起古诗词时,我也会兴趣盎然去“围观”,即便插不上嘴,看人家高谈阔论也是一种享受,亦可让心灵小憩一把。
有文友对各朝代的诗歌进行了“指点江山”:“汉诗以朴素为质,建安以风骨,六朝诗多金粉气,唐诗以格律气韵,宋诗以理致,清诗幽微。明诗最差,可以说一无是处。”这样的归纳总结,大体是中肯的。
十个指头有长短,但各有用处。下面,我们来看看幽微的清诗吧。
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短短二十个字,便构筑了一幅独特而令人向往的舟夜渔火图,没有生僻字,直接白描,却细致入微。
再来读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格调清淡朴素,自然雅致,直抒胸臆,毫无雕琢痕迹。
像这一类的清诗,视角独特,白描为用,幽微之趣随处可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也说过:“纳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信乎!不单纳兰性德,整个清代的许多诗人,他们的诗作皆细致、幽微、清新隽永。
如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全诗纯用白描手法,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真是入微察物了。袁枚曾说过:“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没有真性情,达不到这样的境界。
写出“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妙句的黄景仁,其诗也明白晓畅,古风至幽。他在《江村》里写到:“江水绕孤村,芳菲在何处?春从啼鸟来,啼是春归去。”连一些生活小趣都入了诗,不简单。其诗自然细腻而幽婉,似一股清溪汩汩流淌。
汤斌写过一首五言绝句《题画》:“秋林不厌静,高士能自闲。尽日茅亭下,开窗对远山。”初读喜欢,再读仍喜欢,喜欢的原因无非是悟出了“闲心”与“惬然”。一首诗即是一幅画,秋林静、高士闲、茅亭孤、远山在。坐在茅亭里的高士,若无闲心,怎能进入画境呢?此诗是作者的“自言自语”,把自己的姿态放低,形成一种自然清新的风格,从而体现了幽微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