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县,这座以农业为主,集“边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世代居住着哈尼族、彝族、傣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该县总人口的94%。
近日,位于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乐育镇窝伙垤村的普惠金融服务站门口热闹非凡。
“老黄,这是最新的宣传资料,你这边还缺什么随时联系我们。”农行红河县支行副行长李智康一边放下手中带来的金融知识宣传页,一边顺手接过黄启文抱着的小孙子。多年来一直打交道的他们,早已彼此熟悉,亲如家人。早在2012年,由人行红河县支行牵头、农行红河县支行参与,在这里设立了惠农支付服务点,由于该点运营状况良好,在2018年红河县创建金融扶贫示范县过程中正式升级为普惠金融服务站,为本村委会的6个自然村和隔壁浪堤镇的3个自然村提供了小额取款、转账、缴费等金融服务。在这间10平方米左右的商店里,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在售货台的旁边整齐地摆放着有关国债、征信等内容的宣传单,门口设有金融知识宣传展板。李智康口中的老黄,就是这间商店的店主,同时也是这个服务站的负责人。
“你们给我送来的这些宣传资料用途可多了,除了发给来办业务、买东西的顾客,我还拿到村里的小学,学校发给学生们带回去给家人看,前不久校长还找我要新的呢。”黄启文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兴高采烈地对《金融时报》记者说。最多的时候,这里一天有30多人来办理业务,取款、交话费、转账、兑换残损币……虽地处偏僻山沟,但小店功能齐全,村民往来不绝。
据人行红河州中支相关负责人介绍:“红河州在复制推广金融扶贫‘红河模式’过程中,不仅注重将信贷资金向深度贫困县倾斜,还充分发挥人民银行的职能作用,不断拓展普惠金融服务站点的功能,积极发挥这些‘小平台’的‘大作用’,助力金融精准扶贫。”谈及具体做法,该行可谓是实招迭出:推动建档立卡贫困户惠农支付业务手续费减免试点工作,从2018年5月1日起,在红河、金平两个深度贫困县选取3个服务点由收单机构承担手续费,共惠及10个自然村的34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贷款申请辅助试点工作,从2018年7月1日起,在建水县选取了首个试点商户开展贷款申请辅助工作,截至目前,共办理贷款申请辅助业务10笔,发放贷款99万元;构建“人民银行+扶贫办+驻村工作队+金融机构”的四方横向合作机制,形成多方参与的扶贫模式;依托电商平台帮助贫困地区销售农副产品,指导当地建行运用“善融商城”平台为红河县销售“哈尼红米”5860件,带动56户建档立卡户实现户均增收2700元;指导农行红河州分行在全省率先开启普惠金融服务站储蓄国债(电子式)销售新模式,丰富了农村地区金融消费者合法投资渠道,提高了农户财产性收入,压缩非法集资在农村的生存空间。
人行红河县支行行长张孟告诉记者,窝伙垤村离最近的银行网点至少有1个小时车程,坐班车10块钱,赶到县城单程就要花费25元,这还不包括吃饭、住宿等的花销。此外,由于山路崎岖难行,碰到恶劣天气,山间会有滚石滑落,导致道路无法通行,村民办理业务存在极大不便。现在,村民们办理贷款审批不用跑到县城,只需由黄启文向农行红河县支行推荐信贷需求客户,再由农行客户经理上门服务,入户调查后放款,居住在深山里的村民,足不出村就能拿到贷款。
早在2018年8月,黄启文经营的这间服务站就增加了信贷咨询服务,为当地农户提供信贷融资业务咨询、风险判断、贷后管理等。这位57岁的彝族大叔身体硬朗,除了经营这间商店,他还担任服务站站长,对村内情况了如指掌,由他向银行介绍了一批踏实肯干的乡里乡亲,帮了信贷审核的大忙。在服务站门口,记者遇到了来销售蜂蜜的黄尺久一家,这也是黄启文给农行红河县支行介绍贷款的其中一户。63岁的黄尺九2018年在该行办理了贷款,养起了27窝蜜蜂,这些蜂蜜在村子里可以卖到60元一斤,拉到蒙自市可以卖到100元一斤,他一年便挣了两万多元,现在还养起了猪和鸡,盖起了新房,生活越来越好。“那些好吃懒做的人我是绝对不会介绍的,我介绍的人你们就放心吧,你们收不回来贷款我帮你们收。”
如今,像窝伙垤村普惠金融服务站这样的站点在红河州越来越多。截至今年4月末,全州共有惠农支付服务点1299个,惠农支付业务开办以来,累计办理查询业务达332.80万笔,办理支付业务450.94万笔,交易金额达29.69亿元。其中,普惠金融服务站达501个,为持续改善农村金融支付环境,接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发挥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