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要致富 魔芋来“相助”
六盘水日报 今日凉都 2019-07-16 11:30:55

查看魔芋长势

乌蒙新报记者 李梦秋

魔芋,作为一种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农作物,常常会被人广泛加工后食用,其所加工出来的“魔芋豆腐”也成为家家户户餐桌上日常可见的菜肴。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导向下,农产品的市场供需关系发生了转变,魔芋不仅被广泛应用到食品加工,还应用于医药及化工生产中去,具有较强的市场发展前景。水城县杨梅乡姬官营村正是看到了魔芋的市场发展前景,以点带面地开始种植魔芋产业。

“给魔芋除草,不能用锄头,要用手,用锄头一挖,很容易就挖断底下的根系。”在水城县杨梅乡姬官营村先锋组,村民黄贵正在地里为自家种植的魔芋除草。很长一段时间,黄贵所在的水城县杨梅乡姬官营村先锋组,20多户村民一直保持着种植玉米、马铃薯以及少量魔芋的传统耕作方式。2018年,在外打工多年的黄贵看到其他地方大面积种植魔芋成功,并且市场前景好,就返回家乡创业,投资近7万元,于今年年初先后种植了20亩魔芋。

“这几年魔芋的市场价格都在上升,我回来以后,就从大方那边购买了2吨多的魔芋种,有一代种和二代种,分别种了将近10亩,今年有10来亩的二代种将会有收益,预计产量在20吨左右,按去年的市场价,一吨的销售价格在7000元左右,预计收益14万左右。”黄贵一边除草,一边算起了经济账,他坚信要不了多长时间,本钱就能收回,还能赚一笔呢。

黄贵返乡种植魔芋,也“唤醒”了大山的平静。由于种植魔芋的面积较大,平日,大部分都要请人帮忙,工人工资每天是80到100块钱。“今年在他这里打工,已经到手3000多元的工资了,最重要的是还学到了技术!”在黄贵魔芋地打工的51岁的李树奎说,明年他将把自家的土地也种上魔芋,多增加点收入。

魔芋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十大保健食品之一。作为健康有益的碱性食品,近年来很受欢迎。据姬官营村村党支部书记刘纯举介绍,姬官营村的气候和土质适宜魔芋生长,一直以来,村民都有种植魔芋的传统,但每家都只是在房屋周边散种一些,并没有想到把它做成产业,扩大种植,村民们也长期守着绿色资源过着穷日子。随着魔芋产品畅销,当地人也受到了启迪,黄贵就是其中一位,除了这里,姬官营村还有两个组也种植了较大面积的魔芋,示范基地“一炮打响”,把绿色魔芋产业作为姬官营村的特色和优势,助力脱贫攻坚,成为杨梅乡上下的共识。

近年来,姬官营村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了传统的种植习惯,通过示范种植带动,目前全村发展种植魔芋400亩,今年将出土商品芋200余亩,预计产值350万余元,涉及农户60余户。“这里种植的魔芋,发病率低,我们充分发挥了魔芋喜阴的特点,让其产量更高,现在每亩魔芋产量达4000斤,价值7000元以上。”刘纯举说。

黄贵是先锋组魔芋种植的“领头人”,虽是第一次种植魔芋,但他有文化、有思路,种出的东西就规范得多。村民李树奎指着地里长势良好的魔芋说:“看,这些魔芋管理得多好,多整齐,从头到尾一线拉直,我们以后的好日子全靠它了!”

种出来,卖出去是关键。目前,村民已与一公司签订收购协议,“价格根据市场价格,逢高卖高,逢低公司保底收购。”黄贵乐呵呵地说,今年他将有10亩地的魔芋出土,预计毛收入70000元左右,纯收入40000元。

“盖新房,过上好日子,小小魔芋来帮忙。”黄贵高兴地向记者念起了当地已开始盛传的顺口溜。他介绍,今年魔芋挖收后,将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进一步进行产业规划、技术培训、种苗供应,把魔芋种植规模扩大。

杨梅乡姬官营村立足地理优势,实现就地脱贫,让大山成为了“金山”,也将走出一条因地制宜的脱贫路。“再通过几年的发展,我们将建成自己的加工厂,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刘纯举说。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