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 一晌青春见诗情 评朱承彧新作《青春都一晌》
金融时报 2019-06-21 09:16:53

  书籍是人类进步阶梯。写书的人,就是那个为人类进步甘当人梯的人。

  我非常喜欢从文学作品中感受人梯的高度和温度,作者通过作品表现的高度是相对的,有高有低,有暖有冷。

  当散发着油墨香的《青春都一晌》捧在手里,沁人心脾的不仅是书香,更有渗入心灵的震动。“二八妙龄”的女孩,正处于眉目传情、顾盼神飞的年纪,这是人生最好韶华。大多数人,白天在校寒窗苦读,夜晚独自莺歌燕舞。一晌青春,一晌贪欢,远望浮名,暂可以浅斟低唱。在一群青春美少女中,朱承彧这个北京二十中高二的学生,独树一帜,将岁月情话,转变成律动诗行。


文学馆里见文学


  现代文学馆是中国当代文学圣地。

  去文学馆取经的人很多,为文学馆创作并能付诸文字的却寥寥无几。我第一次读朱承彧的文章就是她的《现代文学馆赋》。读完之后,我不仅佩服作者的奇妙构思,而且佩服她的知识灵活应用能力。

  《现代文学馆赋》仿唐王勃的《滕王阁序》体例,将文学馆纪念的“鲁郭茅巴老曹”六位大师作品,以古赋形式展现出来。

  纪念鲁迅的句子是“时光惟复,百草奇园,忆里空余,三味书屋”。接着她又设计了两个对仗句“人心不复,热血心中众呐喊,世态炎凉,孤寂月下独彷徨”,以及“十载寒窗不易随,千夫怒指,一代豪杰终难负,横眉冷对”。段末,她给鲁迅先生做了一个总结——“十年树木,风吹不朽,百年树人,经难犹存”。该句尤为画龙点睛。不到200字,鲁迅先生经典作品和铮铮铁骨通过简单勾勒,跃然纸上。这不仅是写作的功夫,更是创作上的功夫。

  “即即之凤,足足之凰,浴烈火而终涅槃,磬寒岩而得复生”,说的是郭沫若先生代表诗集《凤凰涅槃》。“初临子夜,尘世幻灭。林家铺子蚀三部,霜叶红似二月花”,将茅盾先生代表作以不经意方式展现。“家春秋难诉爱情,雾雨电方显激流”,将巴金先生的爱情三部曲和激流三部曲尽收;“时光如水,追忆往随想录,举重若轻,病时作无题集”,又将三部曲外作品尽入。“冬日追忆济南,流华不复,梦中昔时草原,惟余哀叹。”《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名篇,其《草原》入选中学课本,后续有《龙须沟》《茶馆》的介绍,最后以“满腹思愁,犹悲骆驼祥子,荡胸情怀,不念四世同”收束。很多人都知道曹禺先生成名作是话剧《雷雨》,“雷雨中忆财狂,原野上望日出”,不仅点出了《雷雨》,且巧妙引出了先生另外两部作品——《原野》和《日出》。

  800多字,字字玑珠。恍惚间,在我眼前浮现的好像不是一个14岁少女,而是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那个年仅25岁的白衣蹁跹的青年,在洪都滕王阁上与群贤挥毫泼墨。

  对文学馆的最好记录就是为它写有品位的文字,《现代文学馆赋》值得现代文学馆所有。


典故丛中成经典


  《青春都一晌》由词部、诗部、散文三部分组成:词部74首,用了30个词牌;诗部28首,均为古体诗;散文32篇,涉及题材广泛,从先秦孔孟等历史人物,写到身边老师同学。语言表达大多是白话文,也有“古赋体”散文,全书12万余字。

  朱承彧创作的诗词为古体诗,古体诗词除了讲究格律之外,更重要的是诗心、词情;古体诗词内涵不仅要通过优美词句和对仗工整,而且要引经据典、旁征博引。

  朱承彧用典范围非常广泛。《蝶恋花·慕东坡》中“松冈月映若还乡”,引用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明月夜,短松冈”。《木兰花·回文》中有句“落花梦去复南宫”,“南宫”在古代是八月的雅称,同时一语双关,“南宫”指河北邢台,历史上曾四次建国、五次定都,素有“襄国故都、邢国故地、五朝古都、十朝雄郡”之誉。这首词写于河北邢台游玩途中,“南宫”的借用真是精妙。《文人风骨。<楚辞>遗韵》中,“赏屈平”两句和“吟楚王两句”,用典来自于李白的《江上吟》“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弥彰”出自屈原《离骚》“芳菲菲其弥章”。《渔家傲·羞昨夜》中“笑怪今夜赌书人”,“赌书人”用典出自纳兰性德词,写李清照与赵明诚“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青春都一晌》中引经据典,俯拾皆是。将作品写成经典的最好办法,就是以经典充实作品内涵,这是本书给读者的又一个重要启示。

  

诗词集中见诗情


  与大多数作者创作方式不同,朱承彧诗词明显是随性而作、随性而为。她的诗词为身边人而作,老师、同学、朋友、熟人,她都可以触景生情地创作;经过的地方、看见的事物,都可能是她创作的素材。

  诗部有篇小诗名为《戏同窗》:言行常若男儿郎,娇态恰似锦绣娘。闲来谈及东坡事,只恨平生不姓王。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小姑娘幽默风趣的天性,看似平常的小诗里,其实大有名堂。苏轼的两任妻子及侍妾朝云都姓王,小诗以率性口吻匆匆勾勒出同窗的形象特征及行为偏好。哪个姑娘不怀春,可惜奴家生错门。读到此处,真让人不禁莞尔。

  如果说,诗词部分因引经据典略显隐晦外,在散文部分,作者给予自己广阔自由度。整体围绕三个题材:诗词的理解、历史人物、诗人和词人。

  散文开篇《诗词如烟亦如画》,自然过渡,让诗词和散文成为有机整体。散文大幕拉开,《诗词贵在真》进入眼帘,这是作者中考满分作文,有理有据有论,用词丰富、语言优美。随后《现代文学馆赋》《伊人赋》《工匠精神赋》,将散文部分推向高潮。散文大幕拉开与降落不可一蹴而就,后续就是从孔孟思想的演绎,到荆轲等侠义精神的讴歌,重点还是抒写她喜欢的诗人、词人。如《浪漫的李白》《现实主义的杜甫》《挑灯看尽平生事》等,对历史人物,尤其是诗词大家的记叙,不仅仅是讲故事、说史料,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作者描写,可以感知她对诗词大家的认知,以及她对名家诗词作品、人品的理解。

  实际上,无论哪一部分, 贯穿全书的都是,流淌于文字间的诗情。文学创作,就像过着诗情画意的生活。这样的诗情,我不知道是经历多少典籍熏陶出来的,也不知道是多少文字打磨出来的。诗情及与才情完美结合,才诞生了《青春都一晌》这么精彩的作品。

  

桐城文学的沃土滋养


  认识朱承彧是因为朱晔,朱晔是她父亲。现在反过来,通过朱承彧我又进一步了解了朱晔。

  记得朱承彧这个名字,早先是因为她父亲朱晔是金融作家;她读初二时,学校为她举办了个人文学展;两年前中考,朱承彧语文获单科满分;随后,在朱晔公众号里,我开始密切关注朱承彧不断发布的诗词和散文。

  朱晔是我们中国金融作协骨干作家,也是中国作协会员,创作勤奋,硕果累累。我尤其喜欢他的长篇力作《银圈子》,获得了中国金融文学大奖,后来还被人民银行名刊《金融博览》全年连载。这可不易,毕竟杂志一年就选载一部长篇小说。朱晔是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处级干部,工作任务自然重要且繁多;同时他又是金融作协的理事兼秘书处负责人。他的创作精神和工作热情,在我们金融作协系统内外有口皆碑。我经常想,朱晔本职工作那么忙,作品却是一部又一部,秘书处工作一件又一件,哪来的精力,哪来的才情?

  通过阅读朱承彧新作,我又对朱晔有了进一步理解。人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女。这里,我想说的是,有其女也必有其父。

  读着朱承彧的作品,不由得想起我的中学时代。我自幼喜欢文学,却是坎坎坷坷,由于严重偏科,我初中读了六年、高中读了六年,最后还是沦落为“三无人员”。朱承彧也是打小喜爱文学,跟我不同的是,她天资聪慧,学习优秀,全面发展,并且在文学创作上独占同龄鳌头。我们同在中学时期,当时我还在泥泞中苦苦追寻迷茫失望时,朱承彧已经脱颖而出,著书立说,名震校园,声扬社会。所以说,朱承彧是非凡的,也是幸运的。当然,也跟作家父亲朱晔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

  看着这一对父女作家的创作成就,我虽清楚他们的成长历程,但还是常常不由地想:这对父女如此才华,原因究竟在哪儿?

  今年3月下旬,我有幸随同《中国作家》主编陈绍武先生等一行,深入安徽安庆地区创作采风。当我来到安庆桐城时,被桐城文学成就深深震撼了。我有个观点,那就是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有两个基因,一个是健康基因,另一个就是文化基因。所谓文化基因,就是祖祖辈辈居住的那个地方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传承。在一次交谈中,我得知朱晔就是土生土长的桐城人,那朱承彧不用说,更是地地道道的桐城人后代了。我终于明白,这对父女如此优秀的源头和基因了。

  能将一晌精彩定格为生命永恒的人不多,朱承彧已是小荷初露尖尖角。可她毕竟还是个学生,前方的路还很长很远,祝愿她再接再厉,创作出更多、更精彩的作品。祝愿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再到桐城采风时,看到桐城文学名人榜上,有作家朱晔、朱承彧的名字。

  (作者为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金融作协主席)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