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神汉阳镇:一座“活着”的古镇
眉山在线 2019-06-15 15:25:56

    6月10日至6月12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文化2030|城乡发展:历史村镇的未来”国际会议在我市举行。会议选址眉山,缘于作为大文豪苏东坡的故乡,这里历史村镇保存完整、独具特色,全市已形成村镇保护与城乡发展统筹协调、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相容并进的良好局面。在这些独具特色的村镇中,青神县汉阳古镇就是其中之一。


历史文化,沉淀千年


   岷江出成都平原一泻千里,在快到乐山途中来了个大转弯,飘逸地回旋出一个斜斜的“U”形,将一座探入怀抱的小镇三面环抱。

   毫无疑问的是,从汉代开始得名,汉阳镇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汉阳,是乐山与成都之间,成都与重庆乃至川外水上交通的咽喉。一早从成都出发的船只,到了这里已近夜晚,因此,这里是过往商客歇脚的第一站。南北客商汇聚,使汉阳成了周边十余乡镇的物资集散地,人们将农副产品销往成都等地,成都的丝绸、盐巴又通过这里销往全国各地。”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岷江航运,成就了汉阳的繁荣。

   据称,过去的汉阳镇系远近闻名的水码头,依托岷江水运和处于两市地三县九乡的地域中心优势,此地商贾云集于市面,舟船密集于码头,舟子、商贩及过往游客塞街断巷,曾是“三县九乡”的物资集散地,著名的蚕桑和手工缫丝产区,丝市与成都簇桥并列为川西南“两大丝市”,称为青神“首场”,故自古素有“穷青神,富汉阳”之说。




历史文脉,“活态”呈现 

   由于汉阳镇的水运便捷发达,导致了该镇陆路交通发展滞后,随着水运交通的逐渐淡出,汉阳古镇曾一度淡出人们的视线。繁华褪尽,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小镇,一直未被商业化,像是被现代文明遗忘的角落。然而,正因如此,原生态的古镇风貌才在这里“活”了下来:

历史建筑社区内8条古街组成“井”字形街衢,街上千年沿袭的楼台亭榭,冷峻的青砖、厚重的石板街道,古朴的木门,相互毗邻的四合院,高高的封火墙,雕花镂边的吊脚楼,雕刻着神弓、奇兽的古檐,具有典型的西南民居特色;明朝初建、道光五年(1825年)重建的火神庙里,石碑、马桑树殿柱、明清壁画等“汉阳三宝”皆藏于此;宋美龄女士于1939年新生活运动期间,以妇女指导委员会名义捐建的蚕种场三栋建筑保存至今;具有典型川西建筑特点的穿斗式木结构,地主庄园彭家大院、清末民初客栈、吊脚楼以及100余栋民居保存完好……漫步这里,每个角落都弥漫着安然与怀念。

与这些在历史的交错中保留着从前模样的“物”相匹的是,这里的人也都保留着从前慢节奏。

随处可见的小茶馆里,三五老伙计相约,一场小牌,一杯香茗,就是一个下午;老街店铺里,坚守着传统技艺的匠人们,将手工拐杖、手工秤、手工竹编各种手艺传承至今,为古镇保留着曾经的记忆,让即使不再繁华的古镇也有其独特味道。



留住记忆,点亮未来



如今的汉阳镇,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是国家级生态镇、省级旅游特色镇、省级百镇建设试点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访古寻旧。

据悉,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保护古镇及其传统村落,该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在对村落的格局和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全面调查和梳理的基础上进行妥善保护和整治,重现和强化古村落的历史风貌及自然人文景观;对重要历史遗存提出具体保护修缮措施,同时积极改造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使之适应现代生活和旅游的需求,焕发村落现代活力;此外,汉阳镇还多方请教专家,反复论证,完成了《汉阳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汉阳镇历史文化名镇修建性详细规划》《2016—2030年保护性规划》等严格的保护规划,确定科学的保护目标和保护控制措施。

根据规划,汉阳镇将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指导,整体保护、兼顾发展,活态传承、合理利用,政府引导、村民参与”的原则,以“保护为先、开发并重”为工作思路,最大限度地保护汉阳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保护和传承前人留下的真实的历史文化载体和信息。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