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
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又,双,叒来啦~
非遗保护,中国实践
保护历史遗迹,传承自然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历经岁月的洗礼,走过时间的长河
仍旧在这96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流光溢彩,熠熠生辉
得荣,那些璀璨的自然文化遗产
也属于底蕴深厚的中华文明的一隅
它们,让得荣走向更加昌茂文明的时代
也是中华文明的舆图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在甘孜,有着“北有康定情歌,南有得荣情舞”,的美誉,情舞便是得荣“学羌”,学羌本为男女交往中跳的“情舞”,且歌词较多反应的是男女青年间的爱情,因而称为情舞。
秋收之夜,篝火旁,身着彩衣翩然起舞,宛若翾风回雪,那唱词、韵调、舞步都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蕴涵着得荣人民代代相传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具有独特的人文学意义。
2008年6月7日,得荣学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2015年获得表演优秀奖“太阳神鸟金奖”。
千年以前,远古的藏民为了征服自然,通过不断劳动及融入政治、佛教文化,创造了独具艺术价值的木制生活用具,藏族车模技艺便是制作的特殊工艺。
而今,以得荣县的车模技艺最具代表性。其工艺独特、精美,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实用性,制作的汤匙、糖果盒、首饰盒、香盒等产品远销西藏、印度等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2008年12月,得荣子实村岗学自然村民间艺人格绒次仁被四川省文化厅命名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锅庄,藏族的民间舞蹈,也是甘孜州独具特色的锅庄舞。与学羌不同的是,锅庄主要在节日或农闲时跳,舞时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
强烈的节奏和动态感,动作古朴,舞姿典雅,时而动如脱兔,时而若分花拂柳。继承浓缩了甘孜州各县锅庄和县域内其他锅庄后自编自导的歌舞。至今,已有近一千多年的历史。
2004年,得荣荣获九步锅庄之乡的美誉。
得荣“觉央”,是一种独特的民间音乐,融合了得荣弦子和锅庄的风格,装饰音突出,韵律跳跃,非常注重于旋律美。
每当节日或集会,得荣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幼皆欢聚一堂,着缤纷彩衣,听“觉央”弹唱,跳起“觉央”舞,以示和睦、吉祥。
婉转的觉央琴声里,指尖下流淌的岁月,那是得荣人民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表现。
雪域高寒地带,抗寒保暖的羊毛编织品大行其道。在藏区,几乎家家有一部织机,人人操一柄纺锤。
她们从绵羊身上剪下羊毛,经过撕扯、用木棒敲打,然后纺织成线,编织成品种繁多、形式独特、色彩艳丽、民族风格浓厚、地域特色闻名遐迩的藏毯。
温婉善良的卓玛姑娘,编织着美丽的藏毯,织就美满的生活,也编织着她们美好的年华。
得荣民间土陶烧制,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创始人徐龙乡莫丁村格绒扎西,在泥塑中摸索出了一套制造土陶的方法。
以低温烧制的土陶制品作为日用品,经久耐用,外形美观,乃泥塑的艺术美学。制土陶的技术在得荣代代相传,已有近千年历史。
土陶的原料采自险峻的山腰,经过晒干敲碎成粉状,后用水调成泥状,便用纯手工的方式在工具的辅助下,制造出各种器形,再用土窑烧至一天左右,即可出窑。
竹子,在我们的生活里很常见,而早在一千年前,充满智慧的得荣人,就已发明了竹编。
他们取当地的高山翠竹,编织成茶漏、竹篮、簸箕等生活用具,进行自用或零售。竹编的器具耐用精美、雅俗共存,可谓是既能上厅堂,也能入厨房。
竹编,承载着藏族人民风土人情、生活习性,是得荣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民族文化内涵。
得荣,璀璨的民族文化遗产
是我们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每一项自然文化遗产
都需要我们去传播与传承
文化遗产日
“阳光得荣”呼吁大家
守护得荣的自然文化遗产
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更加美丽富饶